西晋清谈之士风与潘岳文学创作关系考.docVIP

西晋清谈之士风与潘岳文学创作关系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晋清谈之士风与潘岳文学创作关系考   摘要:西晋中朝,清谈之风甚盛。为了显示才华与风采,玄谈者往往采用丽辞骈句,同时也注重语言的简约之美,这种对丽辞对偶艺术的自觉追求影响到作家们的文学创作。潘岳作为该时期的代表作家,亦不例外。潘岳作品中呈现出的析文丽辞与谈玄说理现象,正是西晋清谈之风影响其文学创作的结果。   关键词:西晋;清谈;潘岳;文学创作   清谈是中朝士风的一个重要表现,它是由两汉清议发展而来,到西晋时逐渐形成了清谈之风气。此时的玄言清谈不只是为了谈玄析理,更接近于一种特别的娱乐文化。魏末的玄学家重在辨析玄理,而西晋玄学家重在言谈,通过谈玄来表现名士风采与风度。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说:“西晋清谈,与其说是在探讨玄理,不如说是在从事艺术创造,追求一种生活情趣的满足。此时虽有郭象、裴?Q出来,对玄学加以发展;然名士清谈,着眼点实不在玄理之创立,而在清谈的审美价值。”[1]比如被誉为中朝名士的乐广、王衍,是中朝清谈的领袖人物,据《晋书?乐广传》载:“广与王衍俱宅心事外,名重于时。故天下言风流者,谓王、乐为称首焉。”[2]但乐广并没有提出许多新的观点和留下理论著作,而王衍其人在学术上不过是善于以清谈标誉,张华等玄学名士亦无玄学方面的理论建树,但他们对类似于玄谈活动中的口才艺术颇有兴趣。《世说新语?排调篇》载:   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陆曰:“既开青云,睹白雉,何不张尔弓,布尔矢?”荀答曰:“本谓云龙?Y?Y,定是山鹿野麋,兽弱弓强,是以发迟。”张乃抚掌大笑。”   刘孝标注引《荀氏家传》云:“(荀)隐与陆云在张华坐语,互相反复,陆连受屈,隐辞皆美丽,张公称善云。世有此书,寻之不得。”[3]仔细分析陆云与荀隐的对答可以发现,他们的言语多是采用丽辞骈句,对偶甚是精巧,言语之间互相反复,辞藻美丽,很是精彩,故张华称善,抚掌大笑。可见丽辞对偶不仅是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段,还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方式参与到士人的玄谈之中,从而带给他们审美的艺术情趣,因而受到了时人的普遍重视。   潘岳与当时的玄学名士交往密切,耳濡目染,不免受到清谈风气的影响。其中夏侯湛、乐广是潘岳的好友,《晋书?夏侯湛传》载:“湛幼有盛才,文章宏富,善构新词,而美容观,与潘岳友善。”史传评论云:“孝若?镂荡夯?,时标丽藻。睹其《抵疑》诠理,本穷通于自天;作诰敷文,流英声于孝悌,旨深致远,殊有大雅之风烈焉。”[2]肯定了夏侯湛精通玄理的事实。《晋书?乐广传》载:   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将让尹,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广乃作二百句语,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2]   由此可见,乐广并不擅长写作,以至于上表让尹也要请别人代笔,这也是他善于清谈而没有著作流传的原因。而从当时的舆论来看,对于广言潘笔都给予了肯定,甚至成为美谈,可见潘岳虽不善清谈,但他对玄理也是了解的,不然也不会“因取次比,便成名笔”了。   而当时著名的玄谈名士阮瞻与潘岳为姻亲,二人也经常来往,潘岳处于这样的时代风气中,且与清谈之士来往密切,交游颇多,其文学创作不免也受此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作品中有玄理思想之流露。由于潘岳作品流传下来的较少,故只能依据现存的诗文进行分析。比如其《笙赋》中云:“泄之反谧,厌焉乃扬。管攒罗而表列,音要妙而含清。各守一以司应,统大魁以为笙。”又云:“协和陈、宋 ,混一齐、楚。迩不逼而远无携,声成文而节有叙。”这些文字揭示出笙簧相反相成之乐理,思维方式颇合魏晋玄学思路,又如其《思子诗》云:   造化甄品物,天命代虚盈。奈何念稚子,怀奇陨幼龄。追想存仿佛,感道伤中情。一往何时还,千载不复生。   此诗歌是潘岳为悼念不幸夭折的幼子所作,中年丧子,潘岳内心的伤痛可想而知。诗歌以说理开篇,表明天地盈虚乃自然之造化,事物之生长与消亡是必然之规律;接着叙写幼子夭折给自己带来的悲痛;最后以“一往何时还,千载不复生”收尾,表达出诗人绵绵不绝的悲哀感受。这首诗歌从构思来看,已经表现出了玄言诗的某些特征,诗歌中既有玄理思想之呈现也有真实情感的抒发,只是尚处于玄言诗创作的萌芽状态,显得较为稚嫩。   二是受到时人重视丽辞骈句的影响,追求作品的对偶精工。太康时期,文学创作中的对偶现象尚处在初步阶段,却开启了后世诗歌创作中对偶技巧之无数法门。太康诗人对诗文形式美的追求,促进了诗歌创作中对偶技巧的运用。对偶之类别,有不同的划分。南朝时期,《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提出了正对、反对、言对、事对四种对偶类别;唐代《文镜秘府论?论对》中提出“的名对”“隔句对”等二十九种对偶类别;今人王力先生在《汉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