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战时期上海煤荒研究
抗战时期上海煤荒研究
摘 要:1940年,抗日战争导致长江下游交通受阻,煤炭来源不畅,奸商乘势囤积,引发上海英法租界的“煤荒”。工部局联合煤炭同业公会出售平价煤,缓解“煤炭恐慌”。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接管租界,实行煤炭配给制,煤炭资源日益稀缺。英法租界工部局和日本当局采取各种手段消除“煤荒”,但由于战争造成的南北交通阻隔以及社会上投机煤炭的行为,“煤荒”问题至抗战结束始终没有解决。
关键词:煤荒;统制经济;工部局;上海煤炭同业公会;日本兴亚院华中联络部
中图分类号:K2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9)01-0166-07
作者简介:朱佩禧,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 (上海 200433)
煤炭,在抗战时期是政府控制的重要的战略物资,而像上海这样拥有400万居民的大型工业城市,煤炭更是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燃料(注: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开始,紧接着上海发生“八一三”战事。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1937年11月后中国军队撤出上海,日军对上海华界地区实行了占领,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仍保持独立,因此从1938年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出现了“孤岛繁荣”。从1942年到1945年8月,由于战争导致运输中断,导致煤炭市场出现囤积和煤球缺乏现象,发生了“煤荒”。因此,煤被百姓称作“黑老虎”。)。由于战时运输困难及其他原因,上海煤市供应不足,发生了“煤荒”。煤价的波动,在市民中造成极大的不安,引起了社会动荡,发生了“煤炭恐慌”。上海出现抢购囤积煤炭之风,转而又加剧了煤炭供求不平衡的危机。
以往关于“煤荒”现象的研究,多侧重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华北地区煤炭资源的掠夺,较少从当时政府应对“煤荒”的施政视角展开论述(注:相关论文有:戴建兵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河北煤炭资源的掠夺》,《衡水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胡海香2003年硕士论文《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统制下的山东煤炭业》认为“日本对山东煤矿采用分产合销等种种方式为扩大日本侵略战争服务”;李占才在《日本侵略华中地区的经济根源》一文中分析上海在经济金融和贸易的特殊地位,和日本出于掠夺和统制华中地区的经济、摧毁国民政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营造日本“以战养战”的经济基础;陆大钺的《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粮食问题及国民政府的战时粮食政策》,《民国档案》1989年第4期;刘志英的《汪伪政府粮政述评》,《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1期和《抗战时期上海的米粮市场》,《档案与史学》1999年第2期;张朝辉的《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川康区食糖专卖政策》,《文史杂志》2000年第4期;李先明的《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花纱布的管制述论》,《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林美莉的《日汪政权的米粮统制与粮政机关的变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7期,2002年6月。法国学者安克强(Christian Henriot)的《米粮、权势、百姓――战时上海粮食供应的政治(1937―1945)》(“Rice,Power and People: The Politics of Food Supply in Wartime Shanghai(1938-1945)”),载中华民国史专题第五届讨论会秘书处编《中华民国史专题论文集第五届讨论会》,(台北)国史馆2000年, 第2册。)。本文利用上海市档案馆所藏的上海特别市煤业同业联合会档案和《申报》有关煤恐慌报道等资料,分析战时上海煤炭恐慌的原因、工部局联合煤业公会救济的应对措施、以及日本兴亚院华中联络部实行统制经济的过程和影响,从而勾画出工部局和日本当局对上海地区经济治理方式之差异,反映出随着“煤荒”的日益恶化,日本当局逐渐加强了对煤炭的统制力度。
从1937年11月,日军进驻上海的华界地区,但上海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仍由英美法等国家控制,因此,上海市工部局和法董局依旧采用自由市场的方式管理租界(注:1940年,法租界公董局表示效忠法国维希政府,并与德、意、日轴心国的政策相协调,表面上仍保持自治权。)。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入公共租界后,直至1943年12月17日工部局召开最后一次董事会,这一期间日益受到日本的控制,日本兴亚院华中联络部才是英法租界的仲裁者。
由于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的长期化,日本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即利用对沦陷区的物资进行统制,达到向华中地区转嫁一亿至一亿五千万日圆军费的目的(注:[日]清水善俊:《支那事变军票史》,载《日本金融史资料昭和编》第29卷,1971年。)。因此,日本对上海及整个华中沦陷区实行了经济统制政策,使上海自由市场逐渐趋向统制经济。对于煤这种日常必需品,更是加紧了统制力度。工部局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