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讨镇墓兽形制演变规律
探讨镇墓兽形制演变规律
内容摘要:镇墓兽是古代中国墓葬中的一种典型而神秘的明器,古人确信镇墓兽是能够驱蛇辟邪的镇墓之神。文章根据目前可见的考古发掘资料,研究古代镇墓兽的形制变化规律,着重阐述了镇墓兽各个时期的特点,并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镇墓兽 形制 规律
镇墓兽是古代中国墓葬中的一种典型而神秘的明器,其发展历史相较于中国几千年辉煌的文明历程来说是短暂的,然而其本身所包含的背景、形制和意义等在史学与美学上的内容及重要性却和其历程的短暂成反比。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湖南长沙一带的楚墓中就出土有镇墓兽,而对镇墓兽的研究工作至今也已有几十年了。最初,日本学者永野清一考证了镇墓兽为“山神像”,或称镇墓兽,其作用为“镇妖辟邪”。①随着镇墓兽的大量出土,陆续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和考证,亦有不同的观点。镇墓兽究竟是什么东西?它象征着什么?应该如何定义?与墓前的石刻辟邪又有何关系?这些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笔者查阅考古资料显示,从镇墓兽起源、发展到繁盛时期,它的形制也随之产生着变化。具体而言,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镇墓兽均有自身的特色。概括来说,根据其材料、外形的不同,笔者将镇墓兽的形制归纳为六大类。
一、战国的木雕漆绘镇墓兽。镇墓兽基本由鹿角、身和方座三部分组成,形制较为复杂。方座,为棱台形,雕刻并绘有纹样,一般为云纹。首一般为虎形,口伸长舌。头顶两侧插对称的真鹿角。依据头、身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双头、双身镇墓兽。形制基本相同,双头、双身,头身背向,颈、下身相连,虎首,瞪目,口伸长舌,双头颈各插鹿角,屈颈,屈身,头部雕刻并用黄、红彩绘虎面各器官。第二种,单头、单身镇墓兽,形制较复杂,大体可分为六式:
I式:头偏圆,面部无眼、鼻、嘴等器官,无舌,两侧插虎鹿角;直颈、直身,通体套黑漆。
Ⅱ式:头面虎形,头顶两侧插虎鹿角,大眼,口伸长舌,屈颈、直身;通体髹黑漆,眼、鼻彩绘(未雕刻);嘴、舌雕刻并彩绘。
Ⅲ式:头为虎形,面部各器官雕刻,眼大而凸,卷眉、龇牙、咧嘴、伸长舌,面目凶猛,屈颈、屈身。
Ⅳ式:仅一件,出自湖南临澧县九里1号墓。龙首,口伸长舌,头上无鹿角,屈颈、直身,身绘鳞纹;通体髹黑漆,与前几式略不同。
Ⅴ式:仅一件,出自信阳长台关1号墓。兽作跪状、虎首,头上无鹿角、竖耳,眼圆而凸,口宽大、龇牙、伸长舌,口中蚕食一条蛇,两前肢利爪抓住蛇两端;周身彩绘鳞纹,无梯形方座。
Ⅵ式:头虎形,头顶两侧插鹿角,眼弯月形,鼻扁平,口微张、伸舌,面部较善,近人形;直颈,身细长。②
战国时的镇墓兽显得抽象、迷离、诡秘,既是明器,又是楚文化中最具特色也最富有神秘色彩的雕刻品。这与楚文化的神秘以及当时的巫术盛行分不开。它通过兽头的灵动与方形基座沉实的体量感相互呼应,显示虚构神怪的强大动感和魔幻力量。
二、汉时的陶制“操蛇神怪”俑。③一般为头上生双角,人面、大眼、兽耳,舌伸出且下垂,有的为右手执斧或执幡,左手握蛇。这些俑主要出土于四川、重庆等地的砖墓、崖墓中。考古学者并没有给它命名为镇墓兽,但它头生双角(似鹿角)、口伸长舌以及手握蛇的特征都与战国中期的镇墓兽(信阳出土)相吻合,而此类“操蛇神怪”也出现在一些砖墓的墓门上方的壁画上,与镇墓兽在墓门侧所起的镇墓辟邪作用也有雷同。而战国晚期的镇墓兽已出现人面的雏形,“操蛇神怪”为人面,可能是战国晚期人面镇墓兽与北朝人面镇墓兽的过渡。因此,笔者认为“操蛇神怪”是汉时代的镇墓兽,但这只是个人的一个小见解,缺乏权威的证据,仍有待研究。
甘肃武威一座东汉墓中出土的一尊铜制的镇墓兽和勉县汉墓出土的绿釉镇墓兽,头上均生一长锐角,身躯前倾,低头作俯冲、抵角状,尾巴上翘,有如怒奔的斗牛,令人感到有锐利不可挡的风姿,有人称它们为“独角兽”,但它们应为镇墓兽,且与后来的晋陶制镇墓兽相类似,是晋时镇墓兽的前身。
三、晋与南朝的陶制犀牛镇墓兽。这一时期的镇墓兽多作行走状,低头昂角,头大如牛,短颈。身躯肥硕而低矮,四腿粗壮有力,有易辨的牛蹄状足。粗尾向上卷,颈部有三束鬃毛前刺,脊背鬃毛卷曲。肩胛处刻画出飞翼,整体形状近似于犀牛,可称之为犀牛镇墓兽。
四、北朝与隋的彩绘陶制镇墓兽,分人面、兽面两种,均作昂首蹲踞状,蹲坐于一方形底座上。人面镇墓兽,都面相丰圆,高鼻大耳,浓眉大眼,双目圆睁,炯炯有神。躯体肥硕,显得肉丰骨健,强壮有力。④头顶有一短柱,有的是头发竖起成短柱状,有的是光头,背部有2-4簇鬃毛,最上面一根呈戟形。眉贴背上卷。西魏的镇墓兽略有不同,汉中市崔家营出土的一个人面镇墓兽,面部表情丰富,仰头、翘鼻、咧嘴大笑,通体光滑。而咸阳市胡家沟西魏侯义墓出土的一对镇墓兽则明显带有晋时的遗风,均俯卧,背上有鬃,兽面长嘴前伸,长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