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范式转变从固体到流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研究范式转变从固体到流体

文学研究范式转变从固体到流体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分别文学研究的两种范式:现代与后现代的范式。前者以自由人文主义为基本理念,后者则以后结构主义思潮为代表。作者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经由浪漫主义,一直到现代文学研究的大学体制的建构,是以关于文学的超越性价值和文学作品的确定意义为基本理念的,因此构成了“固体”的文学研究范式。后结构主义批判了在场的形而上学,颠覆了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固定关系,强调差异性,进而导致了不确定性理念的流行,因而构成了“流体”的文学研究范式。但进一步的问题在于如何超越这两种范式,探索新的文学研究路径。   关键词:范式 自由人文主义 后结构主义 现代性 后现代性   作者简介:周宪,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和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文化研究》主编。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从现代到后现代”的一部分。      Title: From “Solid” to “Liquid”――Paradigm Shift in Literary Study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hift in literary studies from “modern solid” paradigm to “postmodern liquid” one. The former is based on liberal humanism,while the latteron poststructuralism.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modern solid” paradigm emphasized timeless values and valid meaning in the literary work. On the contrary, “the postmodern liquid” paradigm developed the concept of undecidability in a form of advocating differences and criticizing essentialism.   Key words: paradigm liberal humanism poststructuralism modernity postmodernity   Author: Zhou Xian is professor of literary theory at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 China). He is vice-president of Chinese Society of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editor-in-chief of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His recent works include ??Critique of Aesthetic Modernity?? (2005), and ??The Turn of Visual Culture?? (2008). Email: zhouxian@      牛津大学著名批评家贝特森(F. W. Bateson)曾提出过一个颇为有趣的问题:假如说《蒙娜丽莎》在卢浮宫,那么,请问《哈姆莱特》在哪里呢?(Bateson, “Modern Bibliography and the Literary Artifact”74)   的确,《蒙娜丽莎》是放在卢浮宫某展厅里的一幅画,实实在在地存放在那里。哈姆莱特要复杂得多,作为一个文学人物,他在哪里却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是在莎士比亚写作然后印行的书里吗?还是在剧院里?或是在读者或观众心里?依照贝特森的看法,文学作品中人物和故事有别于绘画雕塑这种实体性的艺术作品,它存在于从作者到读者传达通道的两端之间(Bateson, ??The Scholar-Critic?? 53-54)。或许我们可以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它,较之于绘画这样的“固体”物,文学更像是一种“流体”。因为文学存在于语言的现实活动之中,它并不等同于纸面上凝固的黑色印刷墨迹和字体,所以说处在一种液体流动的状态。相比之下,绘画似乎要更加具体、实在和物质化。??①进一步,由此引申开来,本文意欲说明的是另一种差异:“固体”和“流体”的不同文学研究范式。   固体的物质,比如一座山、一幢房子、一张桌子,是稳定的、确凿的、不变的和容易把握的,它们就在那里,实实在在;流体(液体或气体)则全然不同,比如河流、瀑布、甚至气体,总是处在动态之中,因而是不稳定的、变动的和难以把握的。其实,固体和流体这两种物质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