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术语ambiguity翻译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术语ambiguity翻译探究

文学术语ambiguity翻译探究   摘 要:燕卜荪的ambiguity这一文学术语在中国曾有过十余种译法,至今仍是“复义”“含混”“朦胧”“歧义”等多种译法并存。根据ambiguity在英语中本来的含义和在燕卜荪理论中的意涵,“朦胧”“含混”等译法涵盖是不全面的,也偏离了概念的本质,“歧义”“多义”等译法也各有不妥之处。“复义”改自“复意”,两个词的差异在于“义”和“意”的区别。据此,ambiguity应当译作“复意”。   关键词:ambiguity,燕卜荪,复义,复意   中图分类号:C04;H059:I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4.006   Abstract: There have been more than ten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literary term ambiguity put forward by William Empson, and there are still various translations simultaneously used at the present time.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s of ambiguity in English and in Empsons theory, translations of the kind of words such as “menglong” “hanhun” are incomplete in senses relative to ambiguity, and deviate from its essence. Translations of the other kind of words such as “qiyi”“duoyi” are not appropriate either. “fuyi(复义)”is adapt from “fuyi(复意)”,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words lies i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yi(义)”and“yi(意)”.In view of the above, ambiguity should be translated into “fuyi(复意)”.   Keywords: ambiguity, Empson, fuyi(复义), fuyi(复意)   一 ambiguity的多种译法   新批评是20世纪曾经影响巨大的一个文学批评流派,而英国的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1906―1984)就是新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1930年,燕卜荪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专著Seven Types of Ambiguity,ambiguity由此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术语。   在中国,最早在著作中提及燕卜荪这一论著的是朱自清(1898―1948),他在1935年6月号的《中学生》杂志上发表了《诗多义举例》[1],文中写道:“去年暑假,读英国Empson的《多义七式》(Seven Types of Ambiguity),觉着他的分析法很好,可以试用于中国旧诗。”[2]“多义”可以说是作为文学术语的ambiguity一词在中国见之于公众的最早的译名。而朱自清对Seven Types of Ambiguity这一书名最早的翻译?于1934年6月6日的日记中:“拟谈:……七种歧义……”[3]2967月26日,朱自清又记载:“今夏拟读之书:……《七种意义不明确的话》……”[3]3097月30日则记道:“开始读《七种意义不明确的话》,相当难懂。”[3]310而于1935年6月整理的在南开大学的演讲稿《语文杂谈》中,朱自清又讲道:“文字又有多意(ambiguity),不可只执一解。”[4-5]可见,朱自清一人对ambiguity一词就先后给出了四种译法。   就在朱自清开始介绍其理论不久之后,燕卜荪由其时在中国的导师理查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9)引荐,接受北京大学的聘请,于1937年8月来到中国,先后执教于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两年之后回国休假[6]。1947年,燕卜荪出版了Seven Types of Ambiguity的修订版,并于同年返回中国,直到1952年离开北京大学。然而,尽管燕卜荪曾经长期居住在中国,但是据说并不懂中文[7],我们也没有机会见到他本人将ambiguity翻译成汉语会做什么样的表达。   至于燕卜荪的学生当时是如何用中文来表述ambiguity一词的,难以查考,而在他们多年之后的回忆文章中提及时,各有不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