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孟子中士人精神
浅析孟子中士人精神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代表人物。他以“平治天下”为己任,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但在孟子身处的年代,“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各诸侯国或“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或“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皆对他的政治主张不予采纳。于是他退而与弟子著述,作《孟子》七篇。从该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士人对自身品格及国家命运的坚守与担当。
一、关于“士人”
“士人”,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个特殊阶层,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君主政治集团的成员,“士人”不属于社会等级,而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社会阶层,士人们也没有固定的职业与社会地位,因此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学识与才干活跃于那个“礼崩乐坏”的特殊时期,承担起了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的双重历史角色。孟子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内圣外王”的士人精神
如上所述,正是由于士人阶层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使得他们的社会理念、精神追求与价值体系等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形成了其独特的“士人精神”,而在《孟子》一书中,这种精神体现为鲜明的社会责任感。
(一)自律修身
儒家向来倡导自律修身,并将修身与治国联系在一起,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也是孟子对士人提出的要求,通过“内胜”而至“外王”,在《孟子》一书中他亦曾屡言“修身”,如“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等等,孟子认为,士人修身需做到如下几点:
1.仁者无敌
梁惠王问利于孟子时,孟子答道,“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提出应将仁义置于利之上,并进一步作出形象比喻,“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2.自强不息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是孟子流传至今最广为人知的观点之一,他认为士人在遇到坎坷之时,应该要勇于迎接挑战,保持自强不息的意念和斗志。
3.安贫乐道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在孟子看来,就算是“弗得则死”的箪食豆羹、“不辩礼义”的万钟,如果违背了自己的本心去接受,那么还不如死去,士人应该能够安于贫困,在贫穷的生活中锻炼自己的心性与意志。
(二)志于道
孔子曾提出“士志于道”,孟子在继承孔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士人的道也是“仁义之道”,士人必须自觉继承文化传统,弘扬人文精神,以内在超越的方式追求现实社会的和谐安宁,即内心仁义,从而达到外王。在“志于道”的立场上,孟子坚持两个观点:
1.道尊于势
士人一直面临着“从道”还是“从势”的难题,“道”是他们重于生命的追求,而“势”又操纵着他们的生死荣辱。和其他士人主动入仕求职不同的是,孟子的志向是“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即通过对君王的政治指导,“把王者的政治运作引导到圣人之道所规定的价值目标和运作方式上去”。因此在面临“道”与“势”时,孟子的一贯立场是“道尊于势”,面对君王时,要有不畏强权的勇气,勇于直言,“格君心之非”,坚守自己的“道”。从孟子对梁惠王的多次规劝与指责,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理念,以道事君,而不是成为政治的弄臣。
2.以身殉道
当自己守护的理念与精神与世俗政治发生冲突时,孟子的选择是坚持对道的恪守,甚至不惜以身殉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用生命来维系自己的道德准则。
(三)批判意识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各类矛盾激荡,士人们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对现实社会做出批判,庄子抨击诸侯窃国,老子抨击周礼为乱之首,孟子则是在为王者师的过程中对君王进行直接批判,他指责梁惠王“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肤色,野有饿俘,此率兽而食人也。”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批判精神既揭露了社会的不合理,也体现了士人作为民族良心的坚守品格。
三、铭记士人精神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剧变,士人阶层早已逐渐从历史舞台淡出,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技术官僚与知识分子,但是中国传统的士人精神也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后世中也不乏范仲淹、东林党人等颇具先人精神的后继者。然而到了上世纪,无止尽的政治梦魇似乎已经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精神内核消磨殆尽,他们很多都主动地边缘化,远离政治核心。现代的知识分子追求出仕,不过是为了填补自己内心生存的焦虑,因此也不会将“道”置于“势”之上,乃至以身殉道,这不仅和古代士人相去甚远,甚至连基本的人格独立、精神自由都欠缺。《孟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