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在传播中作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认同在传播中作用

文化认同在传播中作用   【摘要】文化认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一部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晋时期左思《三都赋》的传播即印证着这一原则。《三都赋》选题本身蕴含着左思强烈的政治文化意识,左思在创作中又着力构建中原的地域优势及道德文化优势,此种鲜明的文化取向,在三国争统的文化语境中,迅速得到了西晋北方士人的强烈认同,拓宽了传播渠道,使得《三都赋》的传播获得了空前的效果,形成了“洛阳纸贵”的传播局面。   【关键词】文化认同;传播;左思;《三都赋》   西晋左思创作的《三都赋》在当时的传播中产生了轰动效应,“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1],成为中国文学传播史上的佳话。重新审视和思考这一传播过程,无疑能够推进对中国本土传播规律的把握及认知,进而以国际化的视野拓展对传播艺术的探究。传播是传递信息的过程,传播者需将所要传递的信息转化成文字、语言、声音、图形等形式的符号,而受传者则需对接收到的信息符号进行有效解读,只有二者对符号意义有着一致的阐释和理解,进行有效对接,整个传播活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文学的传播过程亦是如此。《三都赋》是左思构思十年时间写就的皇皇大作,其成就堪与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相媲美,然在此赋初成之时,非但未得到时人的认可,反而招致讥讽,反映出传播者左思与受传者对《三都赋》的意义缺乏共同的理解和认知。而后来豪贵之家何以竞相传写,洛阳又何以纸贵?显然是在传播中成功地扭转了传播者与接受者阻隔的局面。《三都赋》成功?鞑サ暮芏嘁蛩刂凶钪匾?的当为时人对赋中所传达的中原文化的普遍认同。兹不揣浅陋,论述如下:   一、《三都赋》选题的文化意识   一部作品传播成功与否,选题至关重要。为准确把握《三都赋》选题的意义,先要明晰其创作时间。学界对《三都赋》初成的时间,意见不尽统一。笔者综合前辈时贤的研究成果,大致判定《三都赋》初成之时当在太康元年(280)与太康三年(282)之间,依据有三:其一,《晋书?左思传》载左思随妹左芬移居京师洛阳时欲撰《三都赋》,“构思十年”[2],据《晋书?左贵嫔传》,左芬于泰始八年(272)入宫,依此算来,《三都赋》的撰成时间当在太康二年(281);其二,左思曾求皇甫谧为《三都赋》作序,据《晋书?皇甫谧》传,皇甫谧卒于太康三年,因此,《三都赋》的撰成时间必在太康三年以前;其三,据《吴都赋》与《魏都赋》内容,可知赋成时吴国已亡,可知赋成时间当在太康元年(280)之后。①   左思选择创作《三都赋》,其中蕴含着左思强烈的政治文化意识。从泰始八年至太康元年,即左思构思、创作《三都赋》的时间,正伴随着“三国争统”的文化语境。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群雄割据,使得中原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主流地位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三国鼎立以后,吴、蜀之地的自主意识愈来愈强,其学术文化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之相伴随的,是“三国各自以天命自居正统,始终贯穿整个三国的历史”[3]。中原地域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即在西晋平吴,政治上、军事上均取得绝对胜利之后,史载吴地士人“陆机兄弟志气高爽,自以吴之名家,初入洛,不推中国人士”[4],此种现象,反映出二陆兄弟优越的文化心理。正是在此种文化背景之下,左思笃志创作《三都赋》,借助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文化取向。李善注《文选》中的左思《三都赋序》,引臧荣绪《晋书》云:“三都者,刘备都益州,号蜀;孙权都建业,号吴;曹操都邺,号魏。思作赋时,吴、蜀已平,见前贤文之是非,故作斯赋以辨众惑。”关于“前贤文之是非”,李善无有进一步的说明,当为晋人皇甫谧所指出的,吴、蜀“二国之士,各沐浴所闻,家自以为我土乐,人自以为我民良”[5]。此种夸竞在《蜀都赋》《吴都赋》中皆有体现,《蜀都赋》中西蜀公子盛赞蜀地的富饶、人才的杰出、刘氏血脉的正统,《吴都赋》中的东吴王孙则夸耀吴地的先王遗迹、物质的富有、山川之盛及文化上的优势,争统之意甚明。《文选》刘逵注引“张仪曰: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6]三川,本意指黄河、洛水、伊水交汇之河洛地域,为周人旧居,是河洛地域的中心地带。在此,西蜀公子显然摆明了挑战的姿态,言下之意为正统何必在中原,亦可在西蜀。   《三都赋》选题所包蕴的政治文化意识,还体现在左思对大赋这种体裁的自觉选择上。大赋的文体特征特别明显,如宋玉的《风赋》《御赋》等,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天然具备表达创作主体政治言说的功能,至两汉大赋如扬雄的《羽猎赋》《甘泉赋》、班固的《两都赋》等,皆蕴含着重大的政治主题,或托言讽谏、或以颂为讽,使得大赋所担负的政治文化功能逐渐凸显。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篇总结汉大赋有“体国经野,义尚光大”[7]的特征,即主题多关涉国家治理,呈现出意义广大的特点。然而,若从中国赋史看,东汉以后,大赋逐渐衰微,抒情小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