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下腊湾老人舞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记忆下腊湾老人舞研究

文化记忆下腊湾老人舞研究   摘要:老人舞是流传在云南省楚雄州的一个彝族村落腊湾的原生态舞种。它在当地的火把节、左脚舞文化节、日常生活中作为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的重要手段,把礼仪、伦理道德、习俗、农耕和生产等内容结合起来,被称为“人类古老舞蹈的活化石”。这里的群众用跳动的舞步,身体的舞动,编织着腊湾老人舞的文化记忆密码和潜在的符码表述系统。本文从文化记忆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解码”,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文化特征,以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追求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文化记忆;老人舞;腊湾   中图分类号: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5)04-0049-05   腊湾是云南省楚雄州“左脚舞的故乡”牟定县的一个彝族村落,彝语的意思是有月亮倒影的地方。这里的老人们,只要笛子和弦子响起,就会跑出家门聚在一起跳起老人舞。腊湾彝族个个能歌善舞,“从早跳到太阳落,只见黄灰不见脚……”、“可以没有食,不可没有舞”“能走路就会跳舞”“有脚不能跳,俏也无人要”等,道出了腊湾彝族舞蹈活动的生活意义。彝族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与其他民族不断融合交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健身文化。通过舞蹈普查工作得知,仅在云南省境内彝族民间舞蹈共173个舞种,1900种跳法(套路)。腊湾彝族老人舞,又称“玛咕舞”,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在楚雄彝族火把节、牟定左脚舞文化节(三月会)、腊湾村寨的婚丧习俗中,都可以看到男女老少,踏着民族风味的节拍,欢乐地跳着老人舞。在人类学范畴上,腊湾是典型的文化族群,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腊湾老人舞中包涵着丰富深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着其潜在的符码表述系统。腊湾老人舞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着彝家人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经济生活、行为特征、生存背景、存在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等一切相关的文化形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因此,本研究通过对腊湾老人舞的挖掘、整理,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视角,运用记忆理论系统地对其加以研究和探索,这不仅对腊湾老人舞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还通过对腊湾老人舞的“地方性知识”的深度描写,为其学术领域的进一步开展拓宽了思路。   1腊湾老人舞的历史渊源   1997年,德国的扬?阿斯曼(Jan Assmann)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文化记忆”的概念,文化学等研究领域相继引入此概念。它与社会、历史范畴相联系,涵盖了通过社会交往传承的记忆、对物品的记忆、模仿式记忆等,提醒着人们正确地去面对和回想这些意义,从而将文化层面上的意义继续传承下去。腊湾老人舞是从哪个年代传下来的,史上没有记载,村上也没有一个人能说清它的来龙去脉,传说早在洪武年间,老人舞就在这里就盛行。腊湾老人舞是彝族舞蹈大家庭的一份子,它与彝族舞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能沿着彝族舞蹈发展的脉络来探寻腊湾老人舞的历史渊源。人们利用舞蹈来健身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上古人为了活动身体的关节,驱除体内的风湿,便利用舞蹈来作为强身健体、保健医疗的手段。据《路史?阴康氏》载:“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青海马家窑出土的距今5000―4000年的彩陶盆上描绘的手拉手的连臂圆圈舞让人们目睹了彝族先民们跳舞的倩影,这种连臂环状舞蹈与如今彝族的打歌十分的相似。《西南彝志》中记述了彝族先民“巧舞者手执小铃舞”用歌舞祭祖的习俗。从楚雄万家坝、南涧、弥渡等县出土的早期型铜鼓、编钟等古乐器中可以看出,早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彝族先民及周围其他民族在当时已经有了较高水平的音乐舞蹈活动。两汉时期,歌舞活动更加繁荣。从祥云大波那和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大批青铜乐舞俑、铜葫芦笙、编钟,都较好地反映出战国至两汉时期民族乐舞兴旺鼎盛的局面。类似铜鼓舞、葫芦笙舞、羽舞、干戚舞、铃舞、徒手舞、踏歌等至今还可以在广大彝区寻到它们的遗踪。三国至唐初时期,彝族舞蹈非常流行。唐代樊绰的《蛮书》中有“一个人吹芦笙为引首,男女牵手,周旋跳舞”之句。昭通霍承嗣墓壁画中穿着类如彝族诺苏支系服装的两排人,动作形似踏歌。公元8-10世纪的南诏时期宫廷乐舞和民间歌舞再度辉煌,南诏宫廷乐舞《南诏奉圣乐》是彝族大型歌舞的发展标志。元明清时的当地文人与内地流官、宦官在滇区亲眼目睹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彝族歌舞。例如,《滇志》中记;“有罗罗者,……踏歌为乐,男吹芦笙,女衣缉衣,跳舞而歌]……。”此外,清人桂馥在《滇游续笔》中记载了西南地区连臂踏歌的舞蹈形式:“夷俗男女相会,一人吹笛,一人吹笙,数十人环绕踏地而歌,谓之踏歌。”进入近代后,种类繁多的彝族舞蹈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腊湾老人舞以其独特的魅力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楚雄腊湾的彝族,根据彝文典籍记载,是商代盘庚迁殷前后的希慕遮开始传代的,其中第32代笃慕六祖分支中的“武”“乍”两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