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文化适应性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翻译中文化适应性研究

文学翻译中文化适应性研究   [摘要]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文化适应性问题。对文化信息的解码及传递、对思维方式和语言逻辑的恰当处理、兼顾语义手段和交际目的、体现情理与文辞的统一是成功进行文学翻译的关键。   [关键词]文化适应性;文学翻译;翻译研究;文化转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1)02-014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1.02.072[本刊网址]http://      一、前言   翻译就是一个通过语言代码或文字符号的转换来实现文化信息传递的过程。由于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其目的是为了给译文读者以具有文学欣赏价值的作品。所以,在这种独特的跨文化交际方式中,它又有自身所必须遵循的规律。   文化观念的差异常常给翻译带来种种障碍和困难。著名翻译理论家苏姗 ?巴思内特指出,翻译工作不能冒险地将翻译的言语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因此,笔者认为,文学翻译应遵循文化适应性原则。必要而灵活的处理方法和策略,可以使译品具有可读性,提高亲和力,从而更易于被读者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探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适应性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化适应性原则概述   尤金?奈达、彼得?纽马克等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翻译应“以读者为主”的观点。相应地,文学作品的翻译也要本着为读者服务这一根本目的,使译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从而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这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成功的。   文化适应性原则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译者对某种文化意义(或内涵)的把握、读者对译作的接受程度以及相应的审美判断效果。由于受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地域和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体到英汉文学作品的翻译,文化适应性问题的处理也是比较复杂的。   三、文化适应性原则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一)文化信息的解码及传递   罗杰?贝尔在他的研究中曾用两个彼此相关的图表(如下所示)来演绎翻译过程:一个是不涉及翻译的单语信息交流过程,另一个是翻译传递的信息过程。    Code   SenderTranslation   Encode      此图表的第一项是作者(sender),首先选择一个可以作为载体的代码(code),然后再逐级进行信息(message)传递;第二项则是信息构码(encode message)。也就是说,作者选择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时也要选择相应的载体,并以此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这些过程,最终的翻译目标才能实现。需要指出的是,解码(decode)本身也是个过程(process),获取信息并不是解码的唯一目的,解码的过程也是对代码(语言)的感受和重构过程。所以,对文学翻译来说,效果传递的意义就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了。   杨柳(willow)是一种常见的树木。在我国,由于它在初春发芽,在文学作品中,它常被用来比喻春天的到来和春光的明媚,故有“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杨柳万千条”等优美诗句。而在西方,由于自古有佩戴柳叶来哀悼死者的习俗,故wear the willow有“痛失亲人”的含义,这种联想在汉文化中是没有的,翻译时需经过必要的解码并对这一语言信息进行重构(意译或直译加注)。如文学名著Tommy Upmore中的一段:“You are quite wrong… in supposing that I have any call…to wear the willow…Miss Windsor…never has been to me more than a bubble.”   其译文采取了如下处理方式:   “如果你以为我必须为失去自己心爱的人而哀伤……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温莎小姐……对我来说,从来就是无足轻重的。”   (二) 思维方式和语言逻辑的处理   有关研究表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东方人则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辩证性见长。东西方民族因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所存在的差异就明显地影响到文学作品的艺术构思和相应的表现形式,这一点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及其译文的对比中可以得到明证: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行诗句九个名词就是九种具象,其语言简练利落,一气呵成。读后,一种因萧瑟凄凉之景造成的空旷冷落之感油然而生,读者不难想象出作者当时的情绪和心境。再看许渊冲的译文:   O′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 fly evening crows.   ′Neath tiny br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