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习者学习汉语声母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综述.docVIP

日本学习者学习汉语声母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综述.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本学习者学习汉语声母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综述

日本学习者学习汉语声母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综述   摘 要:日本深受汉文化圈影响,故受汉语影响,日本人学习汉语有其独有的特点。本文以CNKI数据库所收集到的各类刊物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了对日汉语声母偏误的研究方法、偏误类型以及教学策略。   关键词:日语;声母;偏误;综述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1.语音偏误的研究方法   目前,单独就声母偏误开展的研究较少。从分析语音偏误的角度,研究方法有经验总结、数据统计、对比分析和实验分析。   经验型文章往往针对教师在对日语音教学中发现的偏误,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奥山望(1996)《对日本学生的语音教学》、金敬华(1996)《日本人学习汉语发音难的症结与解决方法》、何平(1997)《谈对日本学生的初级汉语语音教学》等文章都是对自己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   数据统计文章通过调查问卷、收集语音材料等形式,用统计数据讨论偏误。田园(2003)、张虹(2003)、涩谷周二(2005)都运用了调查的手法,找出日本学习者的主要偏误。   对比分析是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何晓毅(1987)《汉、日发音比较及日本人汉语发音错误之分析》、王承彦(1990)《汉日语音对比与对日汉语语音教学》、余维(1995)《日汉语音对比分析与汉语语音教学》等文,都采用对比语言学的方法,对日汉二语的声韵调从数量、分布、音值等方面进行对照分析。   实验研究通常是使用一些录音设备,将录下的发音人语音数据输入计算机,并用语音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有时也会使用其他实验设备辅助研究。朱川《汉日语音对比实验研究》(1981)是较早使用实验方法专门进行汉日语音对比的文章,对元音和辅音进行了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的分析。刘艺(1998)将日韩两国学生的发音录入计算机,观察对比生成的声调曲线。王韫佳、上官雪娜(2004)通过两个感知实验和两个发音实验,研究了日本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不送气、送气范畴的加工模式,以求证对送气不送气音的几个猜想。   2.声母的偏误类型   我们将按照具体音素对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分类讨论。   2.1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汉语声母有两大特点:一、分送气、不送气;二、清音比重大。日语子音两大特点则是:一是清音、浊音、半浊音并存;二是浊音多于清音(何晓毅,1987)。因此习得中一个典型偏误就是把送气音误发为不送气音(庞玉丽,2010),或者即使送气,也没有汉语时长那么长(张红蕴,2010);另一个是把不送气的清辅音发成日语的浊音(何晓毅,1987;余维,1995,等等)。   日语交际中,送气音是作为不送气音的变体存在的,只是比汉语的送气音短,且习惯将不居于词语首位的读为不送气音(朱川,1981)。王志芳(1999)指出,日本学生学习汉语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主要困难,不是发音部位,而是发音方法。汤玲(2010)采纳这种观点,就这两方面分析辅音的异同,并用表格进行对比。王韫佳和上官雪娜(2004)认为VOT值长不够是偏误的主因。日本学者Hoshino(2003,2004)认为,“除了VOT较短以外,音强也比汉语母语者的弱一些”,但边卫花(2009)通过实验证明,“相同发音部位的送气音与不送气音之间的音强大小关系并无规律,因此,音强不能作为区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声学特征”。   2.2 zh、ch、sh和j、q、x   由于日语没有舌尖后音zh、ch、sh、r,学习者会把zh、ch、sh与j、q、x相混,尤其是sh和x不分(朱川,1981;长谷川良一,1990;何平,1997;崔立斌,1997;梁亚东,邹德文,2005;张红蕴,2010)。   何晓毅(1981)、腾勇前(1998)、侯迎华(2005)、陈羽(2005)、王迈(2005)、梅丽(2005)则认为,日本学习者不仅仅会把zh、ch、sh发成j、q、x,也会发成z、c、s。王迈(2005)还提出在zh、ch与合口呼相拼时,还容易发成[ts]。余维(1995)指出ch才是难点,“既卷舌又送气,难度较大”。梅丽(2005)也通过调查证实,“ch是贯穿日本学习者语音习得始终的问题”。   这个偏误是源于两组负迁移:一,日语舌叶音じ[]、ち[]、し[]与普通话舌尖后音、舌面前音发音部位接近,很容易用じ、ち、し代替zh、ch、sh和j、q、x(朱川,1981;王彦承,1990;王志芳,1999;庞玉丽,2010;等等);二,日语た行(た[t?]ち[i]つ[]て[tE]と[to])把[t][][]归入同一个音位/t/(王迈,2005),日本人难以区分[][],尤其与合口韵相拼时,容易误用[][]。从生理属性上来说,zh组和j组的发音位置不一样。物理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