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对余光中诗歌创作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甫对余光中诗歌创作影响

杜甫对余光中诗歌创作影响   摘要:余光中是当代一位著名的诗人,对杜甫的诗歌和人品都极其推崇。他的诗歌中多处引用、化用杜甫诗句,长诗《湘逝――杜甫殁前舟中独白》以一位诗人之心潜心听取另一位伟大诗人的暮年心声,扫描杜甫一生的遭际,为杜甫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写意画,表现出杜甫对他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余光中;杜甫;诗歌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8-0184-02      余光中是当代台湾著名的诗人与散文家,在初登上诗坛的时候,受到当时全盘西化的风气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脱离现实的倾向。但随着知识面的丰富,他很快发现了全盘西化的弊端,看到了传统对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借鉴意义,认识到“传统是精深而博大的。它是一个雪球,要你不断地努力向前推进,始能愈滚愈大;保守派的错误,在于认为它是一块冰,而手手相传的结果,它便愈化愈小了。向许多不同的传统学习,化腐朽为神奇,点顽铁成纯金,不盲目吸收,不盲目排斥,乃所以接触传统的正道。接触面愈广,愈能免于偏激与浅陋。”[1]   中国古典传统更是如此:“传统至大至深,我国的古典传统尤其如此。对于一位作者,它简直是土壤加上气候。”[2]在这种思想引领下,杜甫和其他优秀的中国古代诗人一起,对余光中的人格精神以及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余光中十分推崇杜甫的诗歌,在《谁是大诗人》一文中,他说要“像杜甫,像莎士比亚和叶芝那样,必须不断超越,超越古人,超越时人,超越自己。”[3]123其中对杜甫的诗艺更是情有独钟,希望“现代诗将成为屈原……杜甫的嫡系传人。”[3]123他在很多文章中对杜甫的诗艺大加赞赏,如1964年,他在《象牙塔到白玉楼》中这样评价杜甫:“杜甫是一位综合性的艺术家:他有宽度,也有深度;有知性,也有感性;有高度的严肃,也有高度的幽默;能平易,亦能矜持;能工整,亦能变化。”[4]在《古董店与委托行之间――谈谈中国现代诗的前途》中,余光中以林亨泰的《风景No.2》和杜甫的《望岳》为例作比较,说明传统之中具有现代精神:“把林亨泰先生的作品和杜甫的作品作一比较,我们不难看出:这首现代诗只有一个观点,只有客观的物体,只有一双眼睛,而唐诗有好几个观点,有客观的物也有主观的我,且使物我交往相互作用,而于眼睛以外,还有其他感官和主动的意念。明乎此,孰优孰劣,何者丰富,何者单调,当不难决定。”[5]在《从一首唐诗说起》中以杜甫的“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为例,说明“中国古典诗是不合西洋文法的,这恐怕还是它的长处,因为如此句法更显得自由、浑成,且富曲折之趣。”[6]   他的诗歌中多处引用、化用杜甫诗句:如《北望》的副题“每倚北斗望京华”[7]引用杜甫《秋兴八首》中的诗句。“当真,露,从今夜白起的吗?/而月,当真来处更分明?”“同样的滔滔送我,穿过巴峡和巫峡/同样是再也回不了头”(《蜀人赠扇记》)分别化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和“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元月》中“只见暧昧的眼光里,一截手臂/是我的吗,沉落在水底/有待考证的一段古迹/清辉如此珍贵,要是就酣睡/岂非辜负了婵娟,犯了雅罪?”化用“清辉玉臂寒”(《月夜》)一句。《寻李白》中的副题“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引用杜甫《赠李白》的诗句,等等不一一摘举。我们不能把这些借用、引用简单地归诸技巧,因为余光中在《隔水观音?后记》中向我们揭示了他这样做的深层原因:“例如《赠斯义桂》的末三句中,凡熟悉杜甫七绝的读者当然都看得出,今之歌者几乎和李龟年叠而为一了。这样的做法,与其说是一种技巧,不如说是一种心境,一种情不自禁的文化孺慕,一种历史归属感。”[7]548只有读懂了杜甫的诗歌,才会将杜甫的诗境顺手拈来,融化于自己的诗作中而无牵强之感的。   杜甫后半生在漂泊中度过,一直希望回到故乡,但一直到死也没有如愿。这也是余光中之所以对杜甫有深厚的亲近之感的缘由之一。余光中对祖国也有类似的眷恋,他写了很多思乡的诗篇,诉说自己绵绵不断的乡愁:《海棠文身》写对祖国被蚕食的痛心,《蜀人赠扇记》、《乡愁四韵》写不绝如缕的乡愁。这种思想的感情如此强烈,连死都想葬于故土:“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当我死时》),不能生还,死了连骸骨也想要葬在祖国的土地上。这些诗不仅表现在对故土的思恋,还深切表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如《春天,遂想起》怀念“唐诗里的江南”,对中国这个古老的诗国的传统文化一往情深。   《隔水观音》卷首为《湘逝――杜甫殁前舟中独白》,截取杜甫逝世前孤舟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