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杨刚新闻实践活动蕴含新闻精神.docVIP

浅析杨刚新闻实践活动蕴含新闻精神.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杨刚新闻实践活动蕴含新闻精神

浅析杨刚新闻实践活动蕴含新闻精神   【摘要】作为新闻界“三剑客”和“四大名旦”之一的杨刚,以刚烈的个性与东南战地通讯而著称。本文对杨刚新闻实践活动和新闻作品进行梳理,探寻其新闻精神的具体体现,同时分析新闻精神的形成原因,以期丰富新闻史的人物研究,同时给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的新闻工作者带来一定的思想启迪和现实指导。   【关键词】新闻精神 杨刚 大公报 战地通讯   新闻精神主要表现为三种精神:求实为本的科学精神,正义至上的人文精神和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作为意识形态层面的新闻精神其具体体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完善,而和不同的新闻记者以及不同的新闻媒介气质相契合又会具体呈现多样的表现形式。   1936年担任《大众知识》编辑是杨刚新闻生涯的开始,此后她历任《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战地记者、驻外记者以及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并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尤其是在民族满目疮痍的革命年代,她结缘《大公报》,以此为阵地,开始了战时的新闻实践活动。杨刚新闻实践中所体现的新闻精神不仅指引她勇往直前,坚守抗战中的文字战线,也是和杨刚一同成长起来的女报人们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面对日军侵略进程的推进,和杨刚一样,大批走出闺阁的女报人将自身命运和近代中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手握笔一手拿枪,勇担民族救亡、国家振兴的重任。   一、杨刚新闻精神的体现   无论是作为记者还是编辑,杨刚都始终关注民众生活和民族命运,通过文字唤醒民族觉醒,呼吁团结和抗战。正是这种勇肩社会责任,为公众服务的新闻精神指导、激励她从事新闻工作。其新闻精构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追溯真相的求实精神、为人民立言的人文精神和引导舆论的战斗精神。   1、追溯真相的求实精神   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杨刚经常亲临现场调查采访,追根溯源,使报道尽可能符合事实。1942年,杨刚和澳大利亚女记者贝却敌逆人流而上到达战争重创下的赣西重镇吉安县,在吉安和周边地区开展浙赣战地采访。《请看敌人的新秩序》一文中有大量的细节呈现,“满街全是破门板、床板、窗栏、桌椅、破神柜等等,每一所房子除墙壁外,就只有破板断柱,里面乱堆着一些风车、簸箕、破柜子之类,大半是空虚无人。”“许多稻田里长了草,有的红,有的蓝,有的黄,还有成片的青苔,把稻田铺得像死水池。”战争所带来的家破人亡、田地荒芜、残垣断壁等毁灭性的灾难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眼前。   作为一个记者,除了敏锐的洞察力,还需要站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基于对事实的把握,洞悉事件背后的真相。杨刚的美国通讯所体现的正是她对美国社会的认识并非仅仅停留在富裕的物质生活表面,或者抽象的帝国主义形象,而是深入到社会肌理和人民内心。对种族歧视问题、垄断集团、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清晰和深入的认识。通讯《蓓蒂――美国社会问题的缩影》是《美国札记》中著名的一篇,以一个美国普通民众饥寒交迫、绝望而神经质般的生活来窥视美国社会生活全景。   2、为人民立言的人文精神   从事新闻业以来,杨刚从人民的角度批判和反思,积极为国家和人民奔走、发声。杨刚曾经表白:要尽力组织我的生活和感情,一分一厘也不要浪费在人民之外的东西上。少女时期的杨刚就心怀人民,她虔诚地信奉基督教,因为相信基督教可以拯救中国于危难。后来在《文艺》这块相对独立的阵地,她团结进步作家,用文字斗争。在她看来最必要的写作前提是“精细的、密切的关心人民的福祸忧喜、人民的命运,带着一种不能忍受的强烈感情”。因此她的文章始终饱含对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强烈感情。   在东南战地采访过程中,一路目睹日军在崇仁、宜黄等赣东地区的烧杀抢劫所造成的尸横遍野,惨不忍睹的景象,杨刚发表了社论《悯念浙赣战区》,以唤起全民族同仇敌忾,坚决对日作战的决心。她还特别关注战后广大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饱受战争摧残得不到及时救助而处境艰难的灾民。《大公报》发表报道以后,特发社论敦促政府“派大员,拨巨款,赶往浙赣战区办理寄赈。……使之复耕复贾,以图复兴。”   3、引导舆论的战斗精神   梁启超很早就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凸显报刊舆论引导的基本职能。杨刚利用报刊积极揭露日军的侵略罪行,维护人民的基本利益,宣扬抗战救亡的理念。1938年,杨刚接任《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之后,就提出崭新的编辑方针,在传播思想文化的同时,呼吁全民族奋起抗战,坚定必胜的信念。“凡可以称为文章的东西,在《文艺》哨位上应该是一位击不倒的勇士。它可以明攻,暗袭,奇劫,各中要害。”她一再强调《文艺》为抗战宣传的责任。积极报道前线情况,介绍延安风情,领导人风范,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战的黑幕,使《文艺》副刊成为宣传抗战、激发斗志的一面旗帜。   新中国成立后,走上国际舞台的中国亟需将中国的声音有力传播到世界各地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