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梁启超群育思想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启迪
梁启超群育思想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启迪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的发展。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少年的价值观逐渐由群体本位偏向了个体本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必须保证其价值观的合理性。通过对梁启超“群育”思想的回顾,力图寻求个体价值观教育与群体价值观教育和谐的途径,以此唤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从而充实和完善我国价值观教育体系。
关键词:梁启超群育 群体价值观 个体价值观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德育工作,坚决反对极端个人主义的歪风邪气。价值观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因此,当今部分青少年价值观逐渐由群体本位偏向个体本位这一现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梁启超的“群育”思想对个体价值观教育与群体价值观教育的和谐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 偏向个体价值:从梁启超的“群育”思想看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
梁启超认为,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要拯救国家和挽救名族的危亡,就应该实行全民德育的思想。在实行这一 思想的过程中,梁启超强调要把德育对象的重点放在青少年的身上,因为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国家的栋梁。另外,青少年的思想相对来说是一片净土,易于塑造。同时还认为,国家的强弱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根本利益,最主要的是看到国家未来的强弱与青少年的素质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他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强调:“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梁启超把救国的希望以及国家前途发展的重担寄托在青少年身上。他的呼吁在实践中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培养了积极分子,为青少年走上政治舞台,参与社会革新,推动社会革新作了准备。梁启超生活的时代距离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然而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青少年仍然是建设祖国的生力军,对他们的进行德育教育是不能停滞的。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发生了偏移的现象,从原来的群体本位逐渐向个体本位偏移。
第一、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一现象在家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过去每个家庭至少都有两个孩子,因此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和爱护一般会平均的分配到两个或多个孩子的身上。再则,有多个孩子的家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形成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互爱护的性格。而在现代社会,大多数的家庭就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会集众多长辈的宠爱于一身。逐渐的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
第二、 集体主义观念淡泊。部分青少年价值观出现强烈的自我化和个性化的特点,集体意识和观念相对较弱。无论在思想中还是行为中,都倾向于将自我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涉及利益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他人的利益、集体的利益及国家的利益通常是放在第二位的,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缺少团队合作的观念。甚至有时会表现出自私自利,我行我素的特征和处世态度。
第三、 忽视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这句话形象地形容了我们个人与单位、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正如水滴和海洋一般。正是千千万万个个人才组成了集体和国家,集体的利益国家的进步离不开我们个人的努力,而我们个人也正是在集体和国家的支持下才能更好地发挥才智,更好地得到锻炼和提高。然而现在部分青少年在更大的程度上重视自己的利益而轻视集体或国家的利益。
正因为如此,梁启超的“群育”思想在当代并未过时。
二、群育:梁启超“德智力群”四育价值观取向
维新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意识到国家的贫富强弱与国民整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贫富强弱在于国民文明素质的高低。“泰西政治之美”在于“其国之文明程度之高”,而“中国之所以不能维新之大原”在于“国之文明程度低”。因而“欲其国之安富尊容,则新民之道不可讲”。要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既不能依赖“一时之贤相君”,也不能期待“草野一二英雄崛起”,必须使吾四万人民之民德、民智、民力可以彼相捋,则外自不能为患,吾何为患之?今日舍此一事,则无善图。[2]因此,为了能提高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梁启超于1902年2月至1903年11月间撰写了《新民说》一书。
在“德智力群”四育思想中,梁启超以“群”作为标准贯穿在其他三个德育思想当中。无论是“德育”、“智育”还是“体育”,它们以“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