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欲望策略俄狄浦斯情结偏颇
欲望策略俄狄浦斯情结偏颇
内容提要: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中最为惊心骇俗的部分。其将弑父娶母的悲剧追溯到婴儿时期的性欲压抑和“阉割”威胁,着重从内在主体的心理结构、心理欲求和心理积淀去理解文艺活动这种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成功地揭开了千百年来困惑人类的精神奥秘,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但其“从现在的观点去解释过去”,把人类生物化、历史简单化和文学审美价值阐释化,存在许多偏颇。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 自然化 生物化 阐释化
〔中图分类号〕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4-0123-03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又称恋母情结,最早见于1910年弗洛伊德写的《对爱情心理学的贡献》。《梦的解析》的第五章《梦的材料与来源》一文,弗氏已经开始用俄狄浦斯情结阐释文学。这种尝试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古希腊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弗氏认为这部古希腊悲剧表面上是命运和个人意志的悲剧,但实际上表现的是人类童年时代受到父亲阉割威胁后的成年复仇,即弑父娶母。《俄狄浦斯王》之所以震撼我们,是因为俄狄浦斯的命运很有可能在我们身上重演,这也就是弗氏在1920年发表的《超越唯乐原则》中提出的“强迫重复原则”。弗氏将俄狄浦斯难以改变的命运看成是人与生俱来的原罪。弗氏认为,人的性欲的第一个对象就是他的母亲。从一开始,幼儿对母亲的态度就明显地表现出性欲。弗洛伊德的学生奥托?朗克甚至认为,胎儿位于母腹之中时,就有了性欲的特性。特别是从分娩活动开始就出现了俄狄浦斯的悲剧。[俄]巴赫金、B.H.沃洛希诺夫:《弗洛伊德主义批判》,张杰、樊锦鑫译,中国文联出版社,1987年,第47页。由于父亲干涉幼儿与母亲的关系,激起了儿子对父亲的仇恨,父亲就成了儿子的情敌。一般人之所以没有弑父娶母,是因为暂时忘却了对父亲的敌视。弗氏认为索福克勒斯揭示出,“自孩提时代起,我们一直自以为聪明,一如俄狄浦斯,却看不到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加给我们的重负;一旦真相揭开,又闭目不敢正视这童年的故事。”陆扬:《精神分析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3页。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不过达成了童年的愿望,索福克勒斯所挖掘出的,是人类儿童时期内在的受到压抑自我,普通人群因为缓解稀释了这种心理症,成功地将对母亲的性冲动逐次收回,从而渐渐忘掉对父亲的嫉妒心。通过对达?芬奇创作、莎士比亚《三个匣子的主题思想》、歌德自传中的童年回忆以及易卜生的《罗斯莫庄》等的考察,弗氏一再论证了自己的判断。如他梳理了达?芬奇的生平,认为私生子达?芬奇得到母亲卡特琳娜的溺爱,因而也刺激了他的性冲动,使他早熟。达?芬奇的画作实际上有不少表现母子关系之间的这种受到压抑的隐秘,无论是《蒙娜丽莎》的甜蜜独特的微笑还是《圣安娜和另外两个人》中两位女性的那种迷人的微笑,都是这种童年受到压抑的性冲动的投射。在弗氏看来,无论艺术家、作家觉察与否,俄狄浦斯情节所含蕴的童年经历和创伤记忆都对作品具有催生驱动意义,成为阐释一切艺术、文学作品的一把金钥匙。
弗氏甫一提出俄狄浦斯情结,就为社会和道德所不容。弗氏认为这种情结是与生俱来的普遍存在,是受到遮掩压抑的本能冲动,常常在无意识中通过隐约可察的伪饰显现出来。它充分说明了为什么在不同民族之间都广泛地留传着有关母子乱伦、弑父娶母或父杀子的神话传说,他指出这种情况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哈姆雷特》和《卡拉玛佐夫兄弟》都是俄狄浦斯情结的表现,不同在于“在《俄狄浦斯王》中,作为基础的儿童充满欲望的幻想正在梦中展现出来,并且得到实现。在《哈姆雷特》中,幻想被压抑着。”[奥地利]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张唤民、陈伟奇译,知识出版社,1987年,第17页。他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再三延宕,完全出于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欲立足作品的深层蕴含,找寻人们心理和心理发展中某种无意识的“原型”和积淀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射,这种尝试和努力无疑意义重大。从方法论上,我们不难看出,“儿童情结的整个结构是通过回顾的方法而得到的;它是建立在解释成人的回忆和解释可以用来搞清这些回忆的那些折衷构成物的基础上的。”这种方式,用现在的观点解释过去,正如巴赫金所批评的――“从现在的观点去解释过去。根本谈不上什么客观地回忆我们过去的内心体验,”诸如“恋母性本能”、“父亲即情敌”、“憎恨父亲”、“盼望父亲死”等事件是在成年以后的意识中“才获得有意味的内涵、有价值的色调、在思想观念上的整个分量”,因而,如果我们“否定观点、评价和解释(它们是纯属于现在的)向过去投射,那么就永远谈不上什么俄狄普斯情结,不管引以证实这一情结的客观事实怎么多。”[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1卷,晓河、贾泽林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