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近代乡村青年士子对科举停废平静反响与积极调适
浅析近代乡村青年士子对科举停废平静反响与积极调适
[摘 要]科举制是隋唐宋元明清六朝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颁布谕令废止科举,停废科举对于“习举业”的广大士子群体的震撼和冲击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社会各阶层尤其是青年士子对这一变革表现的相当平静。《朱峙三日记》的内容还原了晚清士子的生活,反映了当时青年士子对科举停废的平静反响与积极调适,让我们对科举停废和近代乡村士子有全新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士子们表现出的冷静、与时俱进对我们当代年轻人的现实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科举停废;乡村青年士子;社会文化根源;平静反响与积极调适;与时俱进
把科举学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不过百年,这期间关于科举制度改革学术界研究颇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哈佛大学出版的《中国科举制度改废考》,首???将科举改废做为专题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作者运用清人笔记小说,文集等文献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清代科举的发展变化。2005年科举百年祭活动的开展以来国内科举学宏论迭出。
解读《朱峙三日记》可以帮助我们从微观层面来展现一个时代的人物命运及生存状态。限于资料的完整性和典型性本文着重讨论以朱峙三为代表的信息比较通达的南方乡村青年士子的反响、态度与境遇。朱峙三,湖北人,清末秀才,其日记至今留存比较完整。对于乡村青年士子中“乡村”的概念这里有必要重申一下,清代行政区的划分是没有城乡之别的,因此大部分士子都属于乡村士子的范畴。在近代科举学的研究中对于科举废止对士人影响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科举制的废止导致了士农工商的传统四民社会的解体,士人被边缘化。一种是科举废止,绅权上升社会更加平等化。本篇论文仅就一人研究部分群体以及某些业已存在的影响和事实。
一、科举停废与青年士子的平静反响积极调适
科举制的废除要从其变革说起,1841年广州总督祁贡上书开启了倡导科举变革之风,经历了道咸同光四朝,到1896年才正式开始了科举变革之路。1905年,科举骤停,最直接的受害人是广大“习举业”的士子,其中自然不乏刘大鹏式的有的旧式士子,对他们而言科举制的废除无异于晴天霹雳。为此,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世变至此,殊可畏惧”,“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得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无一可以垂之永久……”(1)。刘大鹏式的抗拒不是个例,对于偏僻地区和以此为生的中老年士子而言有关个人利益的牵扯和个人生计的无着让他们苦不堪言。然而对于更广大的青年士子而言,虽有怨艾,但是他们早已看清停废科举已是大势所趋,他们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及早的做出反应与调适。这一过程是怎样的,他们又做出了怎样的调适呢?
研究1901年到1905年的《朱峙三日记》能给我们一个相对完整的答案。从1901年8月清廷下诏停八股起士子们就紧跟时势,讲求时务之学,开始关心时局。因“师喜看新书,讲求时务之学”,“借阅报刊尤注意宫门抄及变法新闻”(2)。1902年3月,朱峙三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八股已废止,老儒多有慨叹者,谓朝廷不应废制艺改策云云。老儒盖中八股之毒者”(3)。可见朱峙三以把八股视为毒害人心之毒物,作为清末秀才的朱峙三口出此言让人有些惊愕。对于停科举一事清政府犹豫不决,士子们的态度也摇摆不定,这时大多数士子的态度就是既不拒绝跟随科举改革做新的尝试,也不放弃科考机会,“迭次提倡学堂,废科举,现在仍然并重”。1903年7月,当他看到报刊登出《奏定学堂章程》时,他就意识到:“观其似欲废科举,办学堂”,之后不久,他便开始托人联系,准备投考省里的新式学堂。一年以后,朱峙三在日记中这样记载:“各学堂学生,如五路小学,农务,方言等学堂学生……文普通及省、道、府三师范简易科,则尽秀才也”可见当时青年士子们已经努力适应调整并逐渐走进学堂融入新学之中了。1905年9月2日清廷下令正式废除科举,朱峙三在9月18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日科举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矣。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平静的好像在说一件与自身全无关系的事。何怀宏在其研究报告中这样形容社会和士子们对废科举的反应:“当时社会上总的反应却大致接近于无声无息,革命派的报刊几乎不注意此事,改良派、保守派的反应也不热烈,既乏激愤者,也少欢呼者,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延续了千年以上,且一直为士子身家性命所系的制度的灭亡”。或许置身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才能更好的理解社会和士子们如此冷静的反应,每种社会现象的发生往往都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冷静与积极调试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
(一)异途冲击对科考的破坏
在相当长的一短历史时期内,科举为乡村士子提供了一条相对公平的取士之路,但科举的独木桥毕竟狭窄难行。晚清以后,吏治腐败让本就艰难的科考难上加难,捐纳,保举冗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五粮液校园招聘历年真题.pdf
- 新教材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全册各章节 知识点考点汇总及解题方法提炼.pdf VIP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等式的性质》(课件).pptx VIP
- 常作印老师讲授《乡愁》. - 永博明教育.ppt VIP
- 2025至2030彩色食品胶带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docx
- 复合翼无人机飞行控制方法研究.pdf VIP
- 硬件工程师培训课件.pptx VIP
-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网上申报部分填写示例.docx VIP
- 7588.2 GB/T7588.2-2020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 第2部分:电梯部件的设计原则、计算和检验.pdf
- [精品]朝花夕拾-名著导读练习学习及答案较全.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