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域中明文海研究与明代时文格局.docVIP

比较视域中明文海研究与明代时文格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比较视域中明文海研究与明代时文格局

比较视域中明文海研究与明代时文格局   黄宗羲选编《明文海》,旨在展示明代文化,表明其审美趣味和贯彻其诗学思想。文学创作必须具备真性情,表现作者的真面目,此为黄宗羲认识八股文之总纲领。他用旧形式贯注新内容,在“序”类选文中选录了大量与科举制度、应试士人以及八股文有关的文章。他创新总集的编纂体例,在选文中特设了“时文”这一类目,让八股文进入断代文学总集之中。他较多地选录与明代散文总体发展趋势相吻合的文章,同时也不排斥那些风格独特较为拗口的作品。对于肯定和否定科举制与八股文的文章,《明文海》均予以选录。   [关键词]科举制;黄宗羲;八股文;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I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9)11-0091-08   张思齐(1950―),男,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湖北武汉430072)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思想及其前沿研究成果的对外传播”(项目编号:06JA75011-44032)的成果之一。      黄宗羲(1610―1695)不仅是明代(1368―1644)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还是明代科举制和八股文研究的专门家。《明文海》是黄宗羲选编的一部明代散文总集。《明文海》全书一共482卷,不过,我们今天看到的《明文海》只有480卷,因为最后两卷亡佚了。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涵芬楼藏钞本《明文海》,较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文海》,在时文部分网罗较为全面,多出17篇文章。《明文海》一共收录作者近千人,选文大约4300余篇。编纂《明文海》可谓辑录明代散文的一个浩大的工程,因而该书是我们今天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化、武备和社会风俗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以《明文海》为切入点,以世界文明史为视域对《明文海》进行剖析,有助于我们洞察《明文海》与明代时文的格局,庶几弘扬中华学术,对世界文明史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明代散文总集《明文海》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黄宗羲的学术主张。      一、黄宗羲意欲通过选编《明文海》来展示有明一代的文化,并歌颂明代文化的创造主体,因为是明朝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明代文化      明朝初期,国力还是较为强盛的。明英宗朱启镇(1427―1464)即位后,当时朝中有“三杨”辅助他,即杨溥、杨士奇和杨荣。三杨主持政局,海内基本清平。正德、嘉靖朝,始露中衰之迹,并面临蒙古、倭寇两大外患。然而,万历初期,名相张居正辅政,明朝又曾一度中兴。更为重要的是,明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了。伴随着新生产关系的成长,市民文学也逐步繁荣起来,这颇与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文艺复兴相仿。   再有,从明朝开始,西学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本来,西学泛指西方的科技与文化,不过,就明朝的具体情形来说,当时的西学是以基督教为中心的。基督教这一次来到中国,与以往几次的遭遇均不相同。明洪武年间,在江西庐陵掘得一个大铁质十字架,上铸三国赤乌(238―250)年月,其上铸有对联,曰:“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1](P1881)据信此为基督教首次来到中国的实物证据,系经由海路。不过,此系孤证,而且此十字架是否确为基督教遗物尚待进一步证实。唐朝时,基督教涅斯托里派的一支来到中国,这是基督教第二次来到中国,它站稳了脚跟,被称为景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描述当时的情形说:“高宗皇帝克恭缵祖,润色真宗。而于诸州各置景寺,仍从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法流十道,国富元休。寺满百城,家殷景福。”[2](P13)然而,在后来的会昌毁佛事件中,作为外来宗教的景教也连带受到冲击,遂在中原地区绝迹。元朝时,也里可温教传来中国,这是基督教第三次来到中国。不过,随着元朝的终结,也里可温教在中原断绝。基督教第四次来到中国是在明朝,影响深远,并从此扎下了根,至今仍然在有序地发展。从中国思想史上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黄金时代,而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明末清初的中国社会恰似一个大熔炉,检验着基督教深入其他民族及其文化的能力。”[3](P125)此话也可以换一个角度说,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也在检验着中国人接受其他民族及其文化的能力。检验的结果如何呢?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在当时的世界上的确是先进的,而中国人民确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接受世界先进思想文化的能力。据西方学者的统计,1605年,中国有基督教徒150 000人,1664年已增加至254 980人。[4](P344)徐光启、李芝藻和杨庭筠被誉为明代天主教的三大柱石,他们既是朝廷高官又是科学家,还是稔熟中国传统文化的士人。在明朝这样的人物还有不少。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之下,古老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