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校园逃课与网上淘课启示
校园逃课与网上淘课启示
[摘要]大学生逃课以及网上淘课已是校园里的普遍现象,其背后是对现实教育状况的不认同。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的盛行提示我国的教育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正视差距,树立“免费共享”的教育理念,并积极投身网络公开课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逃课 网上淘课 差距 教改
逃课在大学校园里已经是普遍的事实,它已不再是过去的“于心不忍”或“羞答答”,似乎已是家常便饭,并渐成为一种“潮流”,于是产生了为数不少的“逃课族”。这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与专业知识的学习。逃课的普遍性反映出当前高校教学问题的共存性与严重性[1]。与此相反,从2010年初开始,网易推出的名校公开课如从天而降的知识盛宴,在白领和大学生中间掀起一股“淘课”热潮。“淘课族”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迅速增长,“今天,你淘课了吗?”也成为著名的网络流行语[2]。
这两种现象的频繁上演,不得不引起教师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者的深思。本文经过网络调查并结合现实,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对这两种现象背后的启示做了剖析。
一、“逃课”与“淘课”是对现实教育的无声抗击
体验名校公开课过的“淘课族”用“醍醐灌顶、大开眼界”等词汇毫不吝啬地表达出他们对名师的赞美和对美国式授课方式的喜爱。名师传授的不单是哲学知识,还有道德、审美、智慧与伦理,让他们突然发现了传说中的“人文精神”。
桑德尔的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每学期都吸引近千人选课,在我国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学校往往限制选课人数。桑德尔教授的教学极其严谨,特别注重事物的来龙去脉,所开出的阅读书单也多得惊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现实生活的横截面入手,把深邃的哲学问题娓娓道来,讲得妙趣横生,并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利用一些情境让学生参加讨论,训练思维,启发心智[3]。这看似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这无疑得益于巧妙地铺陈以及峰回路转的授课艺术,而不会出现国内上政治课、哲学课一听就睡着或“逃课”现象。
卡根教授主讲的《哲学:死亡》是耶鲁大学本科生的公选课,同样也是每学期都有上千学生选课。卡根总是穿着便装,盘腿坐在讲桌上,从头到尾侃侃而谈,说起话来双手飞舞,时而挪动肢体以寻找舒适的姿势,时而跳下讲桌,时而又一屁股坐回去。单是这种别开生面的授课场面,就已经给中国学生以很强的冲击感[3]。另外,网络课堂自由思辨的气息使“淘课族”们意识到,政治哲学并不是一门老套枯燥的课程,它充满乐趣,且随处可用;对社会体制中公正、平等、民主、公民权利议题的思考和讨论也不应只出现在报纸的社论版面和社会精英的沙龙中,它应当成为一种生命的基本需求,一种智识的习惯[4]。
二、高校应树立“免费共享”的教育理念
目前这股“淘课”热潮的背后,则是一场在国际上已有10年发展,并几成燎原之势的国际教育资源免费开放与共享运动。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了网络课件开放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把该校几乎全部的、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总共2000多门课程的资料制作成网络课件,分批放在互联网上,供全球任何地方的任何学习者免费使用。运动的发起者们坚信,分享知识是大学的首要使命,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高等教育将为更广泛的人群服务,而不是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5]。随后,美国20多所大学先后加入这个行列,包括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等;欧洲以及日本等一些著名大学也相继推出了开放式课程。到2008年,开放课程联盟的机构会员超过250所大学或机构,运行了100余个项目网站,共享超过6200门课程资源,并有400门课程被翻译为10种以上语言的本土化课程,这些网站每月的点击访问量平均达250万次[6]。这些公开课让每个角落的求知者领略了大师的风采,同时也实现了知识分享、服务社会的理念。无需注册、登记,不收费,上网下载去看即可,坐在沙发上就能享受到耶鲁、哈佛等名校的教育,它满足了对知识有渴求和兴趣的人群,而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真正实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就提倡的“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精神。
然而,推出这些课程本身是要花钱的。一些热门视频,如《死亡》、《公平和正义》等制作精良的公开课,让观众如临其境,一般需要3到4万美金的制作费。在过去十年里,公开教育的投入资金大约1.5亿美金,大多数来自社会上的基金会[5]。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语言障碍,这些精品课程在中国乏人问津。而2010年初的突然流行,则是源于国内一些爱好者的志愿免费翻译,破除了语言藩篱的网络公开课才正式席卷中国,受到白领和学生们的热捧。在这支志愿者团队里不乏名校研究生和行业资深人士,他们散布在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课程的翻译与发布。而这一切没有任何收入,完全是因为对知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