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芝克作品空间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欧芝克作品空间解读

欧芝克作品空间解读   [摘要]空间在现代流散族裔作家的作品中是一个较为突出的主题。流散族裔的身份构建与空间问题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后现代叙事中,空间直接参与叙事,成为推动个体发展和建构人格,构建个体族裔身份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犹太裔作家欧芝克作品《披肩》及《罗莎》为研究对象,结合列夫菲尔空间三一论以及索亚的第三空间相关理论,分别从对应的城市地理空间,家园空间,身体空间三个层面分析了犹太民族在后现代语境下所面临的迷失与错位,身体的毁灭,以及家园的追寻无果,以期为欧芝克及其作品的学术研究提供一个更为开阔的跨学科途径。   [关键词]空间;城市地理;家园;身?w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3-0175-03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西方学界掀起了一场“空间转向”的风潮。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与索亚的“第三空间”学说集中代表了后现代主义时期人类对空间概念的重新解读。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不是物质中的一种物质,也不是多种产品中一种产品,它囊括所有被生产出来的事物,并包含有这些事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并置的关系”。索亚在此基础上提出,人类的本质从根本上就是空间的存在,人类的活动永远是围绕场所、居住区域、疆界的生产,其本质就是空间的生产。作为空间生产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学与空间批评的结合使文学得以从时间的维度解放,呈现出多元化、跨学科的动态。本文结合列斐伏尔三元辩证法,将空间的实践,空间的再现,再现的空间三个辩证维度结合《披肩》与《罗莎》,从而探寻犹太族裔如何以空间为媒介,探求犹太族裔群体文化身份的确立,从空间角度强化美国犹太裔的种族、性别、文化政治批评。   一、城市地理空间――错位与迷失   文化地理学与文学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从空间的角度诠释文学文本的地理景观,为空间社会性的提供了可靠的论据。小说文本中出现的场所、地域、建筑、景观等都是空间的外在形式,既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也是其参与空间实践的产物。因而,文学文本中的空间(在此主要指地理景观空间)带有空间实践的社会痕迹,对文本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不同层面的审视,可以揭示作者如何通过创作某种外部地理景观来展现其内在的文学空间,以及作者隐秘的文化态度。《披肩》和续集《罗莎》构成地理上的并置,被称为“双城记”,故事的场所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从华沙移至纽约/迈阿密。从故事的布局来看,其情节的推动显然不是按照传统线性时间顺序而来的,它呈现出碎片化、多镜头、蒙太奇手法在的空间叙事特征。地理位置的变化推动着故事的发展。纽约作为脱离集中营后罗莎选择的第一个居住地,见证了她疯狂病态的经历。罗莎在纽约的生活只是通过罗莎的回忆一笔带过:她在那里以开古董店为生,古董店里的一切又被她砸碎。她在那里的经历被报纸媒体浓缩定格在短短数百字和一张照片里。“疯女人”,“病态行为”成为这一阶段的标签。即使远离纽约,人们对她的疯癫仍然没有忘记。罗莎作为城市生活的主体,她破坏古董店的这一空间实践是她对遗忘大屠杀历史的城市主流价值观的对抗,因而也被城市主流群体抛弃。城市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权力集中体现,对任何违背准共同则威胁其内部结构的个体采取空间上的隔离、放逐。罗莎被驱赶到迈阿密生活,是城市主体被空间的制约和禁锢集中体现。   迈阿密这座犹太人活动众多的美国城市成为罗莎开展“空间旅行”的主要场所。对于城市主体来说,空间制约了人的行为、言说及在场。迈阿密拥有众多的异域都市景观空间,展现为一幅幅空间意象图片。天气的酷热,烈日的炙烤,让罗莎感觉身处地狱之中。这一“地狱”意象在故事里不断被强化。阳光带来的不是海滨城市的宜人舒适,而是让人“窒息”的濒临死亡之感。树木也毫无生气,看上去“筋疲力尽”,死态毕现。老人院里行将腐朽的食客们身影让读者有一种时间断裂之感。他们是一群没有未来,坐吃等死的“稻草人”,风一吹四处飘零。这些个体形象被压缩和群体模糊体现了罗莎在心理上对犹太社区的自觉疏离。骄阳、老者、干枯的树木、人迹罕至的街道,这一切将一个人间地狱的空间意象映然纸上。“地狱”是罗莎城市空间体验的集中概括,在她看来,无论白昼黑夜,迈阿密给她的感觉永远是敌意、恐怖。她在这个文化异域城市能做的只有消极的避世。   嗅觉化意象也是构成文本空间意象的片段。佛罗里达的永远漂浮着一股糖蜜的味道,让罗莎如鲠在喉,无法畅快呼吸,地狱的窒息感进一步强化。罗莎的房间由于常年与外界隔绝,老年人的酸腐气味令人作呕;加之她食物的馊腐味,这些气息作为罗莎作为空间主体所生产出的空间体验,折射出主体空间实践的挫败感和边缘化地位。与外部环境的对立形成对比的是,罗莎对有关女儿的一切嗅觉记忆,无不散发出温柔甜美的母性气息。无论是包裹女儿的披肩,还是幻想中爱女造访房间时,都是幻想中的浓香盈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