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三棒鼓对常德文化特殊传承
浅谈三棒鼓对常德文化特殊传承
【 摘 要 】三棒鼓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法,在湘西北地区流行盛广,它形式简单,易于深入民间基层;它语言通俗,被群众喜闻乐见;它内容丰富,并与时俱进,对常德历史文化的传承其到过独特作用。
【 关键词 】三棒鼓 常德文化 传承
三棒鼓,又称“三班鼓”、“三椎鼓”、“花招鼓”、“丧棒鼓”、“平台花鼓戏”、“三杖鼓”、“花鼓子”“花鼓”、“打花鼓”等。三棒鼓属花鼓类,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如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区,以两湖地区为盛。著名歌剧《洪湖赤卫队》之插曲《放下三棒鼓,扛起红缨枪》中有段合唱:“身背着三棒鼓啊,流浪嘛到四方啊,想起哟往年泪汪汪,好不叫人痛断肠。身背着三棒鼓啊,流浪嘛到四方啊,鼓儿咚咚锣儿锵锵,含着眼泪去卖唱,好不叫人痛断肠。”这首歌曲使得一直流传在民间的三棒鼓得以名扬四海,并且给人造成一种误解,以为三棒鼓是湖北的独有艺术形式。
地处湘西北的常德也是三棒鼓流行盛广的地区,我们几乎在今天的常德各区县市境内都能找到三棒鼓艺人的身影,三棒鼓文化现象是常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常德历史文化的传承起到过较为特殊的作用。
一、形式简单,易于深入民间基层
三棒鼓历史悠久,相传产生于唐宋时期。《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和《中国音乐词典》中三棒鼓词条有相似的描述:一种技艺性歌舞、曲艺。盛传于湖南、湖北等省。唐代有称“三杖鼓”的。宋代《乐记》记载“唐咸通中有王文举好弄三杖,打撩万无一失,近代民间犹尚此乐。”元代有“花棒鼓”,明代以来才始称三棒鼓。
三棒鼓是以一种技艺独特的走唱形式进行表演的,演唱不择场地,茶馆酒楼、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可随时随地演唱。春节刚过,第一批造访的客人往往是三棒鼓,艺人演唱着一些祝福、溢美之词,送上一个“财神”,满心欢喜的主人则回报以一个红包;红白喜事,自然也少不了三棒鼓的捧场,特别是丧事,常德地区有哭灵、守灵的习俗,在长夜难熬的时辰,三棒鼓艺人往往是灵堂里的绝对主角。
三棒鼓的道具简单:鼓、锣、棒(或刀,甚至是火把)。表演者可以是单人,也可以有两人、三人打的(两人表演为常见)。演唱者不插道白,单人表演者自己抛耍三根嵌入有铜钱的鼓棒击鼓伴唱,并敲打挂在鼓侧的马锣。双人表演则一人同时丢棒击鼓并演唱,另一人敲马锣并伴唱,集唱、念、抛、打于一体。即一边唱,一边双手去接“三棒”,或一手握棒击鼓,另一手转回丢接另两棒,口中念唱不止,类似杂耍,花样繁多。尤其是换耍三把利刀(或镰刀、斧头等利器,以增强表演的刺激性)时,利刀在空中翻飞,反复抛接,高潮迭起,引人入胜。“三棒鼓”的唱词富有故事情节,也有即兴的,其中即兴的常以恭维、祝福之类为主,常夹带一些风趣的俏皮话,较多运用排比、顶贯、押韵等手法,颇具民间艺术风格。三棒鼓的技巧性强,表演时需要精力高度集中,用力适当,贯通一气,并与演唱者默契配合。
三棒鼓的表演是一种力量与技艺的融合,表演时,艺人们装束朴素自然,一切取自于生活源于生活。三棒鼓的朴素的审美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体现在语言、形式、人物、内容等方面。常德三棒鼓在红白喜事上有较多使用,艺人们用随口表达对亡者的悼念,歌声凄戚,歌者动情,听者泣泪。而在红喜事的演艺上,三棒鼓则采用完全不同的曲调,用热烈的花鼓为一对新人送上美好的祝福。这些说明了三棒鼓所折射出来的常德人民对于生与死的态度。
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化,书面记载少,用通俗的花鼓形式表现民间文化的三棒鼓作为文化传承的有力载体,保留民间风俗和历史的同时,也大大传播了主流文化。
二、语言通俗,群众喜闻乐见
三棒鼓源自民间,它的大量剧目、唱词都是以通俗易懂、朴实简练,土话与韵白相结合的语言表达,群众喜闻乐见。很多唱词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给人们的生活增加了许多喜庆的氛围。例如有对围观的小孩调侃的唱词:“刚刚敲响锣,来了一窝砣,就像母猪下地儿,个个黑脑壳。”有夸赞姑娘的唱词“我把眼睛?(Sa),看到一姑儿一对好辫打(Der),人人都爱她。”
面对观众席中个别捣蛋的顽童,三棒鼓艺人也能用巧妙地的唱词引出笑声一片:“哪家化生子,怎么这调皮?私麻雀儿打破蛋,不听走远些(Xi)。”
眼看天色已晚,三棒鼓演唱了半天还没有东家安排接待,艺人们风趣的唱道:“打黑(He)就打黑,就到你家歇,十碗八盘少不得,还要接陪客。”
千百年来,沅澧流域流传的歇后语也在三棒鼓中得以运用和传播,如“三九天的罗卜――动(冻)了心”、“丝瓜瓤子落水――搞不成(沉)”、“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半夜里吹唢呐――哪里哪里(哒嘀哒嘀)”、“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清”、“瞎子吃汤圆――心中有数”,等等。
三、内容丰富,与时俱进传承文化
三棒鼓集唱、耍、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专业工具通达信软件操作详解教材 .pdf VIP
- 沉降观测方案.docx VIP
- 《土地管理法》考试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P12 更多的资料请参阅《2010学年上中CPS活动手册 上海中学.docx VIP
- 从肝论治2型糖尿病课件.doc VIP
- 于志强教授从肝论治糖尿病经验.docx VIP
- 2021届北京市海淀高三语文一模阅读部分讲评 课件(150张PPT).pptx
- 背负式风力灭火机的操作与使用 .ppt VIP
- 苏州七年级月考试卷及答案.doc VIP
- 山东科学技术版劳动实践指导手册三年级第11课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校园公益劳动清洁美化校园我行动 教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