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戏曲舞台艺术广播化呈现
浅论戏曲舞台艺术广播化呈现
【摘要】戏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随着多元文化的影响,广播戏曲节目的听众人数急剧萎缩。本文分析了戏曲广播和戏曲舞台演出的发展现状,并就戏曲舞台艺术广播化呈现的选材、制作及吸引力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戏曲广播 舞台艺术 听众需求 录音剪辑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中华优秀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与历史演变中,戏曲的发展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以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
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戏曲艺术的发展,推出了多项支持、促进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政策措施。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特别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2015年7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政策》中特别提到:“各级新闻媒体要加大戏曲宣传力度,报道戏曲创作演出优秀剧目,报道传承发展戏曲的好经验、好做法,报道戏曲界树立新风、弘扬美德、服务人民的精神风貌。”
广播戏曲节目大致分为:欣赏性节目、娱乐性节目、知识性节目、服务性节目等,其中最能体现戏曲艺术魅力的当属“欣赏性节目”。优秀的戏曲舞台演出正是“欣赏性节目”的主要内容。作为广播人,如何让戏曲舞台艺术在电波中呈现,让戏曲节目吸引更多的听众,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
一、戏曲广播及戏曲舞台演出发展现状
(一)戏曲广播低谷中努力前行
曾几何时,街头巷尾、公园广场,总能看到手拿“话匣子”,边听戏边哼唱的戏迷。在电视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广播戏曲节目拥有众多的听众。上世纪80年代,戏曲节目在文艺广播中的比重曾高达41.95%。
随着多元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电视、新媒体的普及,使得戏曲听众尤其是青年戏曲听众人数急剧萎缩。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2015年对上海、苏州、合肥、西安、无锡、北京6个城市戏曲广播的调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听众占比达到56%,中等学历听众占比达到70%。绝大多数听众在家中收听,仅有极少数听众在工作或学习场所收听戏曲类广播。这说明戏曲类广播的听众主要是有闲一族的老年人群。
随着频率专业化的发展,再加上国家对戏曲艺术的扶持,从2002年起广播戏曲频率应运而生,上海、北京、长春、河南、安徽等地先后推出专业的戏曲频率。2009年9月,“全国戏曲广播联盟”成立。如今,这一联盟的成员已经达到30多家。广播戏曲节目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传承弘扬民族戏曲文化的历史使命。
(二)戏曲舞台演出需求旺盛
虽然广播戏曲节目受到全新生活方式的冲击,听众群较之广播的黄金时代减少了很多,但观众对戏曲舞台演出的需求仍然非常旺盛。有些剧目在很多城市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另外,广阔的农村也十分青睐戏曲,无论是发展稍微滞后的北方地区,还是经济先行的沿海地区,生活方式的转变都没有冲淡他们对传统戏曲的热爱。因此,每逢新春佳节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剧团难请、演员难寻的情况。
能够走进剧场现场欣赏戏曲舞台演出的观众毕竟是少数,所以将优秀的戏曲演出从舞台移植到广播,让戏曲舞台艺术更好地在广播中呈现出来,是广播人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戏曲舞台艺术如何广播化呈现
(一)广播戏曲节目题材的选择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和豫剧。虽然这五大剧种在近半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泛、观众群最多。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广播戏曲节目都要以这五大剧种为主。在广播戏曲节目的题材选择上,主要还是根据不同地域听众的喜好来选择。比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2002年成立的戏剧曲艺广播,这是全国第一家专业戏曲广播。频率中播出的节目虽然对戏曲五大剧种均有涉猎,但主要播出的剧种还是集中在江浙地区听众喜爱的越剧、昆曲、沪剧、滑稽戏等。
上世纪60年代,文化部对戏曲的创作生产提出了“三并举”方针。多年来,戏曲工作者始终推行这一方针,即:整理传统剧目,创编新的历史题材剧目和积极鼓励创作现代戏。因此不难看出,中国广播戏曲节目的选曲应该有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以传统戏为主
所谓传统戏,一般是指1949年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编演流传的戏曲剧目。我国戏曲各剧种都拥有众多优秀的传统戏,在长时间的舞台演出中,不断打磨、修改、创新,经久不衰,深受广大戏迷喜爱。比如,京剧《四郎探母》《锁麟囊》,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评剧《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等。
毋庸置疑,这些戏迷耳熟能详的传统戏相比于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