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文言文是以在吕相绝秦中运用.docVIP

浅议文言文是以在吕相绝秦中运用.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文言文是以在吕相绝秦中运用

浅议文言文是以在吕相绝秦中运用   摘要:文言文“是以”作为连词,可以位于句首,也可以位于主语之后。一直以来翻译为现代汉语“因此”。但是在《吕相绝秦》中,根据文中的排比句式及语境,笔者认为,译为“才”更符合文章的主旨。      关键词:“是以”;“才”;排比句;运用      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0)-03-0153-02      “是以”这个复合虚词作为一个固定短语,可以位于句首,也可以位于主语之后。一直以来翻译为现代汉语“因此”。但是在《吕相绝秦》中,根据文中的语境、句义,笔者认为,译为“才”更符合文章的主旨。而文中排比句的运用,给人厚重大气、无可辩驳的力度感,说客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因而最终达到了“绝秦”的最终目的。      一、“是以”译作“因此”的几种现象      在通常情况,一直以来人们都把“是以”译成现代汉语相当于“因此”。   1、作为连词,主要是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以位于句首,也可以位于主语之后。位于句首的,例如:(1)圣人在下位于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周易?上经》)(2)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周易?上经》)(3)臣下竭力尽能以立功,是以国安而属守。(《礼记?燕》)位于主语之后的,例如: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阮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②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③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 以上几个例子,虽然“是以”在句子中翻译为“因此”,但根据句子“是以”的意思可以省略而句义不变。   2、作为介词,译作“因此”表示原因。(1)是以先帝简拔遗陛下。(《出师表》)(2)是以众议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作为复音虚词,表示肯定语气,但加在句尾。例如:(1)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十年》)(2)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由此可知,“是以”在句子中不同位置,根据句子的环境及句义不同,译成现代汉语的意义也不同,但有相对固定“因此”的释义[1]。      二、“是以”在《吕相绝秦》的解释      “是以”句式在文中反复运用,出现了六次。(1)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ブ?师。(2)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3)我是以有令狐之役。(4)我是以有河曲之战。(5)我是以有辅氏之役。(6)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以上六个句子,除第一句“是以”之外,其余都放在主语后,是个复音虚词,都被译为“因此”。翻译文言文时,当然最好是词的本义,即直译。但在任何一种语言中,一个词不可能只有本义,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即由本义引申出一词多义。虽然如此,随着语境的改变,其词义也会改变。即由直接引申或由引申而引申。甚至其本义也会随着发展而被淘汰,退出历史舞台[2]。笔者认为,在《吕相绝秦》中,“是以”翻译现代汉语“才”更符合课文的主旨,这是由于本文的内容所决定的。文章主要讲秦桓公与晋厉公约定在令狐会盟。当厉公到达令狐之后,秦桓公不肯过黄河来参与盟会,只派大夫史颗与晋侯盟,晋国就派?s?叩胶游饔肭夭?盟,不久,秦桓公背弃盟约,暗中挑拨狄族、楚国与晋国的关系,企图利用狄楚攻打晋国,于是,公元前578年晋侯派吕相与秦绝交。随后晋军及诸侯之师败秦师于麻遂。文中追叙了两国交兵的历史,列举了大量的事实,指责秦国二三其德,有负于晋。全文的核心、议论要点就是“绝秦”,那么就要讲事实、举例子,以达到目的,故文章用了六个“是以”的句段。这六个句段都是因果关系。造成晋国要绝秦的局面,全因为秦国的不仁不义――二三其德,是秦国逼晋国这样做,晋国是无可奈何而为之。“绝秦”所有的责任都应由秦国负责。从词性方面: “因此”不如“才”的程度浅,语气没有“才”婉转、“才”表示转折,只有译成“才”才更符合晋的目的,起到强调了秦的恶行。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各自为了自身的利益及发展,毁约、朝三暮四、朝令夕改属正常现象。晋既然要“绝”,那肯定就要找出充分的理由,既要表现晋国的宽宏大量、正人君子,同时又要达到推卸责任,一切后果皆由秦国负责。这可谓是一箭双雕。   1、就本文的语境与当时的社会环境   “是以”译为“才”更加符合本文的中心,更加符合外交辞令的特点,凸显了外交言辞的力量,同时把言辞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充分体现了一个优秀说客的特征。其中还告知了秦国及其他诸侯国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信息:晋国是有德之国,谁要是不知好歹,一定会奉陪到底。   2、从词义的角度理解 “因此”、“才”   “是以”译为“因此”、“才”都有“所以”的意思。“因此”表示凭借、根据,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才”本义是草木初生,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由于某种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