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应用苓芍术甘汤治疗痹证体会
浅谈应用苓芍术甘汤治疗痹证体会
【摘 要】 苓芍术甘汤证的病机是脾阴虚水湿停滞、气郁水结、阳气抑郁不畅,此方可治疗脾阴虚水湿停滞证,对于痹证关节疼痛水肿、伴脾虚湿阻、营血不足、春夏剧、秋冬瘥者,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痹证;苓芍术甘汤;脾阴虚水湿停滞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4.014
《伤寒论》第28条曰:“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笔者运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又称苓芍术甘汤)治疗痹证水肿,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历代医家对苓芍术甘汤的理解
历代注家对本条的证治争论不休,归纳如下:①以方有执为代表的,尊重原文当为“去桂”;②以清代吴谦为代表的,主张“去桂”应是“去芍”之误;③以成无已为代表的,不应是“去桂”也不是“去芍”,当用桂枝汤原方加苓术;④以钱天来为代表的,认为经文错简,非仲景原方。
以上观点,近代医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阐发。其中支持尊重原文 “去桂”的近代医家,对于“留芍”的病机,又提出“水郁阳抑”及“脾阴虚水湿停滞”的观点。近代伤寒大家刘渡舟认为,第28条病机是气郁水结,阳气抑郁不畅所致,其病理根源在于“小便不利”,故去桂,用芍以利小便、解阳郁为治[1]。另一观点则认为桂枝有和阳的功能,白芍有滋阴的功能,根据桂枝汤化裁有苓桂术甘汤和苓芍术甘汤,以对应临床治疗脾阳虚水湿停滞和脾阴虚水湿停滞,故去桂,取芍以补脾阴而利湿之效[2]。
几乎所有的注家及医家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本证具有水饮内停的病机(尽管在水饮形成的原因,存在的形式和部位方面注家们还是有不同的认识)。临床上痹证除了四肢或关节的疼痛外,还有一个主症就是关节或四肢的肿胀,苓芍术甘也可随症选用,往往效如桴鼓。
2 验案举隅
【病案1】 患者,女,59岁,2011年5月4日初诊。左足跟沉重疼痛麻木并阵发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10余年。患者诉生产1男孩后因情志不遂及营养不良渐出现闭经,经中西药治疗时可见月经来潮,停药即闭经,后未持续治疗,30岁后绝经,长期婆媳关系紧张,情志抑郁,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渐出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左足跟沉重疼痛麻木,甚则不能站立及行走,呈冬愈夏发的规律,四季均见干咳无痰,闻不良气味加重,咳甚伴遗尿,口和,纳可,腹胀,下午尤甚,矢气后缓解,大便每日1次,质可,饮生水则出现腹泻,小便每晚2~3次,量可,色清,舌红苔黄微腻,右脉滑数,左脉细数。既往有冠心病史。方以苓芍术甘汤加减:茯苓15 g、白芍15 g、白术15 g、生甘草15 g、厚朴10 g、枳壳10 g、川楝子10 g、炒香附10 g、茵陈10 g、猪苓10 g、桔梗10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患者服上方后咳嗽明显减轻,遗尿减少,双下肢水肿消一半,左足跟沉重感明显减轻,仍见疼痛麻木,矢气频频,腹胀减轻,大便每日2~3次,偏溏,小便如前,舌红苔微黄,脉滑数。效不更方,守上方改白术30 g,加金樱子15 g、
桑螵蛸15 g,20剂。三诊患者诉咳嗽、遗尿消失,双下肢肿基本消退,左足跟沉重疼痛麻木十去七八,无腹胀,大便每日1次,质成形,舌红苔薄,脉滑数。患者要求改服丸药以巩固疗效,在上方加木瓜、炒杜仲、寄生制丸药1料,每次6 g,每日2次,以兹后效。随访半年,病未复发。
【病案2】 患者,女,50岁,2013年8月7日
初诊,全身浮肿、四肢胀痛20余年。患者于2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踝关节肿胀,后渐延及四肢及腹部,恶热,刮南风时自觉胀甚,以春夏季明显;刮北风,立秋后至冬季则自行缓解。外洗生水则自觉四肢胀甚,开水放凉后再洗则无事,患者苦不堪言。起病初至当地医院求诊,予以中西医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疗效欠佳,后在当地私人诊所予以中药治疗后,全身肿胀渐好转,并10余年未发。期间因1年流产2次,又失于调护,渐出现四肢及胸腰腹部肿胀再发,现双下肢浮肿,颈部僵硬,四肢沉重,行走及活动时乏力,行经后头昏,形体胖,睡眠欠佳,纳可,口干舌燥,大便1~2 d 1次,质可,小便黄,舌红,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沉滑。方投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苓芍术甘汤)加减:茯苓10 g、白术10 g、白芍20 g、甘草10 g、 葛根15 g、防己10 g、桑寄生15 g、川杜仲15 g、怀牛膝15 g、续断10 g、骨碎补10 g、土茯苓45 g、萆?45 g、僵蚕10 g、地龙10 g、鸡血藤15 g、威灵仙15 g、鸡内金10 g、香附10 g、建曲10 g。5剂。服上方后四肢肿胀感明显好转,效不更方,再进10剂,患者自觉用生水洗皮肤可耐受,因行经3 d后述头昏明显,改服归脾汤加养脾阴的白芍、太子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