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先秦之际猪和犬地位
浅论先秦之际猪和犬地位
摘要:传世名篇《勾践灭吴》中的一句话“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小猪)”在中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介于此,文章从文献史料、考古发现,以及民族习性等方面,详细考察了先秦之际犬、猪的地位,从而对这句话做出了明确的阐释。
关键词:犬;猪;先秦;越
“勾践灭吴”是《国语》中脍炙人口的一段精彩篇章,勾践为灭吴大业所做的种种举措更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随着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对此章的收入,“勾践灭吴”一节更为人们所熟知。其中描写勾践奖励生育有这样一句话:“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小猪)。”此句文字上并无障碍,但是由于不晓犬、豚的特殊文化,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发了不小的一场争论:一些老师认为犬价必高于小猪价格,故此句体现了勾践重男轻女的思想;另???部分老师则恰恰相反,认为猪是古代最常见的家畜,其地位远远尊于犬,故正反映了勾践有重女轻男的进步思想。生承师说,遗误颇深;秉于此,本文兹从文献史料、考古发现,以及民族习性等方面,考察先秦之际犬、豕的地位,希望能够还其本质,避免谬误流传。
一、犬、豕的历史渊源:
犬、豕是我国古代较早驯化的家畜,豢养历史悠久,因此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关于它们的记载很多。早在先秦典籍《左传》、《周礼》中犬、豕就名列“六畜”(据《尔雅?释畜》,“六畜”指的是:马、牛、羊、猪、狗、鸡六种家养动物),并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肉食来源之一。《孟子?梁惠王》上载:“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把狗、猪、鸡同列为肉畜。比较集中反映先秦食俗的《礼记?内则》,也把牛羊猪狗等一起作为肉食的来源,提出“牛宜?,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鱼宜?”的肉类与谷物搭配的模式。
但是同作为肉食来源之一的猪、狗,地位上却并不等同。汉代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篇》说到富人祈望山川时,“椎牛击鼓”,中者“屠羊杀狗”,贫者“鸡豕五芳”。可见在肉食中牛以下为羊、狗,再下为鸡、豕。这亦和《礼记?玉藻》“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的提法中的顺序基本一致。在战国秦汉中原人的心目中,狗肉更是一种美味,《淮南子??务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楚国有烹猴召其邻人,以为狗羹也,而甘之。后闻其猴也,据地而吐之,尽写其食。”枚乘《七发》载吴客说楚太子,遍列名珍美食,其中就有“肥狗之和,冒(?d)以山肤(石耳)”,大概是石耳炖狗肉吧。《盐铁论?散不足》谈到汉代的熟食市场时,特意点出当时有经过处理的熟狗肉片――“狗月? ”出售,显示狗肉的不同凡响。
若考虑到狗的灵性及狗的其它用途的话,狗之地位更是远在猪之上。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不少杀狗宁风和“犬盅祝”的记载,说明用狗祭祀具有降福降祉,佑护子孙后代的功能。殷商之制,更设有“多犬”、“多马”两职的武官,以加强犬的管理;这亦说明犬、马在当时社会经济地位之重要。同时,狗因其具有守家护院、忠于主人的特性,又往往成为古代馈赠的佳品,如:《管子?匡君》:“管仲又请曰:‘诸侯之礼,令齐以豹皮往,小侯以鹿皮报,齐以马往,小侯以犬报。”又因狗具慧黠聪敏之天性,故狗极得人之喜爱,成为宠物豢养:《春秋繁露?五形顺逆篇》载:“人君……走狗试马,驰骋不反宫室。”另据史料记载,汉时皇宫设“狗中”和“狗监”的官职,扩大养狗的规模。“走狗”成为帝王将相茶余饭后的娱乐。汉武帝在黄图,上林建立“犬台宫”,文武百官定期观赏“斗狗之戏”。汉灵帝令百官着古服饮酒为乐,弄狗着进贤冠带绶。《三国志?孙皓传》记述:“何定使诸将各上好犬,皆千里远求。一犬至值数十匹;御犬率具缨,值钱一万。”这可谓罕见的高价。西晋传元更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走狗赋》:“骨相多奇,仪表可嘉,足悬钩爪,口含毒牙,首类螭,尾如腾,修头阔腋,广前稍后,丰颅促耳,长义缓口马良虫也……”
二、历史文献中的犬、猪的地位综述:
关于狗在六畜中的地位,还可从一个数据统计见其一斑。笔者对上古汉语语料库(台湾翰典网)中六畜之名出现的几率粗略加以统计,得出:马出现2682次,牛944次,羊637次,犬、狗共652次,豕、豚、彘共计487次,鸡320次。这一数据尽管粗疏,但却典型地反映了先秦两汉之际“六畜”的地位:“马”因其在战争、交通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一般舍不得杀戮为食,地位之尊远非它畜所能及,使用率亦遥遥领先;次为“牛”,再次为“犬”、“羊”,“豕”、“鸡”则更次一等。至于后代出现“挂羊头卖狗肉”一语,视狗肉为鄙贱之物,这当和汉后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人大批进入中原,牧区文化在中原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草原牧民崇尚食羊,基本上不食狗肉,即使饲养狗也主要是为了助牧、助猎和守卫,如《北齐书?宋游道传》中所言:“譬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