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战国策士主体能力.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战国策士主体能力

浅论战国策士主体能力   [摘 要]《战国策》游说辞精妙奇伟,屡为后人所称道。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策士们具备了三项基本的主体能力:一是量权揣情,二是工于谋划,三是积极进取。   [关键词]策士;量权揣情;工于谋划;积极进取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纵横策士言行和活动的史传著作,全书共498章,是研究战国策士游说辞的主要文献资料。《战国策》自从西汉刘向整理成册、发表评论以来,便开启了对它研究,如宋代李文叔在《书战国策后》中称颂说:“文辞?V?V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1](P1)王觉《题战国策》称之为:“文辞之最。”[2](P2)明代姚三才《战国策谭??》附录中赞美说:“雄辩变幻,自是宇宙间一种好文字。”[3](P257)那么战国策士如何说出这些令人赞叹的游说辞呢?本文认为主要是策士们具备了三项基本能力:一是量权揣情,二是工于谋划,三是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三个方面是相互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在策士整个游说活动中互相配合使用,相得益彰,才能达到最佳的游说效果。   一、量权揣情   量权揣情,是策士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鬼谷子》对量权揣情就非常重视,在《鬼谷子》一书中,专门成立一篇――“揣”篇,来介绍量权揣情这种方法。何谓量权揣情呢?简单地说,就是策士游说国君前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量权揣情,包括“量权”和“揣情”两大部分,而且这两部分是紧密相连。“量权”,《鬼谷子?揣》篇说:“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辩。能知此者,是谓量权。”[4](P102)“量权”,实际上也就是衡量天下各诸侯国的综合实力。具体而言,包括国家人口多少、财富的积聚,地形的险易、谋臣策士智谋的长短、君臣的亲疏、天时的吉凶、民心的向背、外交关系等。   苏秦、张仪等人游说诸侯前,都对其国家“量权”下了一番功夫,苏秦游说魏王合纵时说:“大王之地,南有鸿沟……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枣,方千里。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疋。”[5](P787-790)苏秦首先铺陈魏国的地理优势,各方的情况都很详细,足见其对魏国地理形势非常了解。接着,苏秦重点介绍“”这个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可见苏秦对其国内繁华富庶地区也很关注;最后,又谈到魏国的军事实力,说明对魏国总的军事武装也做过深入调查研究。游说前,必须要了解对方国家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就是“量权”。   “量权”所得到的情况,是公开的、表面的;而要了解表面现象背后实情和真相,则需要运用“揣情”的方法。揣情的对象是诸侯国君,目的是要揣测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的实情,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鬼谷子》特别强调了“揣情”要掌握时机和方法。《鬼谷子?揣》篇说:“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其变。”[4](P104)可以看出,揣测实情的最好时机,就是当对方的情绪处于过分高兴或过分恐惧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对方特别容易将内心的真实情感或者想法暴露出来,此时游说者便可以利用对方情绪的波动来窥探其隐藏着的内心真实想法。   此外,还有三种方法可以窥测对方内心真实想法,一是迂回法:“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4](P104)从他平时所亲近之人入手,从他们口中打听一些情况,包括他曾经说过什么话;二是观色揣情法:“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测深(探)[揣]情。”[4](P104)当人内心的情绪发生变化时,外貌上一定会有所反应和表现。因此,通过观察对方外在形貌上的变化,也可以揣测到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三是“摩”,“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4](P114)郑杰文认为:“摩意,是揣情的继续,揣情对于未来情的检验,只是用修正后的世情和人情作以推测,还不能直接反验。而摩意则可通过切摩当权者之真意,对未来情作直接反验和修正。”[6](P499)如《楚策三?张仪之楚贫》:“张子见楚王,……张子曰:“王无求于晋国乎?”王曰:“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张子曰:“王徒不好色耳?”王曰:“何也?”张子曰:“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楚王曰:“楚,僻陋之国也,未尝见中国之女如此其美也。寡人之独何为不好色也?”[5](P539-540)张仪根据世情和人情来推测楚王可能喜欢黄金、珠玉和美色,这就是“揣”,但这时对这番推测还不能确定;当张仪开始游说楚王时,首先以黄金、珠玉相诱,发现楚王不为所动。接着又以美色相诱,通过一番夸张的描述,楚王立刻垂涎欲滴,这就是“摩”。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