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昆明调保护与传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昆明调保护与传承

浅谈昆明调保护与传承   摘 要 “昆明调”,是指流传于昆明城区及呈贡、安宁、晋宁等滇池周边民众中流传的民歌。民间有调子、民歌等多种称谓,多出现在人们世俗的生活和民间歌会上,是基层民众熟知的文化物象,更是人们生态智慧的结晶,它们承载着滇池周边人们农耕时代的文化记忆,是有别于都市音乐生活的“另一种音响方式。”在工业文明的今天,它们已成为昆明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广大草根民众心理聚合点的呈现,凝聚着民众深层的文化基因,展现了边地民众多彩的文化创造,是值得倍加珍惜的精神家园。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当下,它们已成为历史的碎片,在乡村民众的生活中,默默地流传在它该出现的时间和空间,因而,2006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此进入人们的文化视野中。   关键词 昆明调 农耕传统 传承与记忆 和谐社会   从生态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昆明调广泛流传于滇池周边广大民众的生活中,是乡村民众一种重要的行为方式,在袅袅的乐音中,承载着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是人们与自然相交合的产物。作为一方水土养育的文化范式,昆明调的生成与传播,与滇池流域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进而可以更形象的概括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歌”的呈现,体现了环滇池周边民众在生存的过程中,创造美、塑造美的一种“本质力量”,由此,愉悦的昆明调也成为支撑民众战胜生活艰辛、迎接一轮明月的心理期盼。随着当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田园消失、吊塔林立,成片的土地变成开发区、商品房,农耕的画卷已难寻觅,这使得昆明调原有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昆明调自然传播的?h境发生了变化,更随着现代媒体和通讯手段的普及,新兴一辈的人们的审美也随之发生改变,昆明调在日常生活中与普遍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但是,作为一种乡土之花,其总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民间,仍有坚守这一传统表达方式的群体,他们把祖上留下的声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现代社会的夹缝中扔鲜活地进行传承,昆明调也以其朴素平实的本质,在乡村民众的生活中,默默地流传在它该出现的时间和空间。我们本次来访的对象,即晋宁县有名的“昆明调传承人”李文仙、许少光二位老师对一方独特声音进行传播与坚守的情况。   作为民歌共有的特征,昆明调的编创与演唱往往同步进行,编创者即为演唱者。据许老师介绍说,唱调子对我们来说,就是想到什么唱什么,看到什么唱什么,旋律为固定的,但是词就是记性发挥。正所谓是“眼里看着,心里编着,口里唱着,是村民们真实情感的最自然的流露”,的确,在传统保留时代日常的生活中,人们上山耕作时便会唱起“耍山调”,伤心时会唱起“伤心小调”,表达男女爱意时便会唱起“情歌小调”,折射出民歌与人们生活相濡以沫的共生关系,也恰恰应证了《乐记》中提到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的观点。在广大村民的心目中,生活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他们创作的素材,包括他们生活中的情感流露以及他们认定的道德准则、生产生活的经验、政府的大政方针等。如传承人许少光和李文仙对调子中唱道:“说一说,夸一夸,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在调子《计划生育记心中》唱道:“计划生育进万家,独生子女乐哈哈,姑娘儿子一个样,幸福生活开鲜花。”又如在调子《晋宁古滇国史长》中唱道:“滇池之滨晋宁县,历史悠久美名传,古有滇王叫庄乔,金印出土石寨山。”普及了晋宁作为古滇国之都的历史和石寨山文化等等。这种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从熟知的调子中获取知识、得到教化,把先辈的传统进行传递。同所有口传文化一样,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可以将传唱的调子加以革新,融入自己的感悟并将自己感知的内容加以发挥,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范围的拓展和信息交流的提速,昆明调在传唱过程中便得到不断的融合,越来越体现出地域的开放性,年复一年地演绎着生命的顽强,成为反应一方民众对新生活进行表达,具有广泛认同感的民间艺术,其实杜赞奇就说过,传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创造的过程。   从历时性特点来说,昆明调渗透了不同时期人民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承载着人们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记忆和爱恋,绵延流动的乐音中,渗透出滇池流域民众情感表达方式的一部生活简史:如就像在“昆明调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上,地方学者徐铸老先生所谈到的那样,“《螃蟹歌》在不同时期的歌唱内容是不同的,歌词内容贴切地映射着一个地域的时事信息。”的确,同样的旋律因时、因地、因人的变化,承载着不同时代人们赋予的内涵,折射出人们别样的心境,因此,对昆明调的保护与传承就意味着是对一种情感方式的记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一个共性的认识,即“保护和传承”的问题,成为全社会的热点。作为一种与都市生活渐行渐远的文化物态,出现这样的缘故有多解,通过我们的访谈和观察,大致有以下几种因素导致活态传承势微:首先,传承环境的改变。昆明调是与其自然环境相依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