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礼记.乐记古今研究
浅论礼记.乐记古今研究
摘 要:《札记?乐记》的研究考证,起始于汉代。从上个世纪中叶起,关于《札记?乐记》的作者、成书年代等的研究讨论更是热门话题。本文通过对《札记?乐记》古今研究情况的综合梳理,对比了古今研究状态的不同。
关键词:《札记?乐记》;古代研究;二十世纪以来的研究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0)05-134-02
一、古代对的研究状况
在古代,《乐记》的研究大都包含在对《礼记》的研究中。根据《四库总目》的记载,到清代为止,对《札记》的研究较为详备的有以下11家:
唐:《札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孔颖达疏。该书参考唐初尚存的皇侃、熊安生两家为《礼记》做的疏义,以皇氏为本,以熊氏补所未备。《四库总目》评价它:“采摭旧文,词富理博。”
宋:《札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卫浞撰。《四库总目》评价为:“采摭群言,最为赅博、去取亦最为精审。”
元:《礼记纂言》三十六卷,吴澄撰。《四库总目》说:“其书每一卷为一篇……其文皆以类相从,俾上下意义联属贯通,而识章句于左。”
《云庄礼记集说》十卷,陈?蛔?。《四库总目》评价其优点是较之郑注、孔疏的典瞻,显得浅显易懂;较之卫??的卷帙浩繁,显得简便。但其缺点亦很明显。“笺释文句,一如注《孝经》、《论语》之法。故用为蒙训则有余,求以经术则不足。”
明:《礼记大全》三十卷,胡广等撰。以陈?弧都?说》为宗。所采掇诸儒之说,凡四十二家。四库馆臣对此书的评价并不高,之所以选录的原因是“特欲全录明代五经,以见一朝之制度。”
清:《日讲札记解义》六十四卷。“是书为圣仁宗皇帝经筵所讲,皆经御定。”
《钦定札记义疏》八十二卷。此乃乾隆十三年《御定三礼义疏》之第三部。《四库总目》评价道:“此编广摭群言,于郊社、乐舞、裘冕、车骑、尊彝、圭鬯、燕饮,飨食,以及《月令》、《内则岈》诸名物,皆一一辩订,即诸子轶闻,百家杂说,可以参考古制者,亦详征博引,”
《陈氏礼记集说补正》三十八卷,纳兰性德撰。《四库总目》评价为:“是编因陈?弧独窦羌?说》疏舛太甚,乃为条析而辨之。……凡?恢?说,皆一一溯其本自何人,颇为详核。而爱博嗜奇,亦往往泛采异说。”
《礼记述注》二十八卷,李光坡撰。
《礼记析疑》四十六卷,方苞撰。《四库总目》评价为:“此书颇有可采。嘴出书中亦有错误,尤其在考订《文王世子》一篇时删节过多。
《礼记训义择言》八卷,江永撰。《四库总目》指出:“是书自《檀弓》至《杂记》,于注家异同之说,择其一是,为之折衷……然持论多为精核。”
四库馆臣的择录有其特定的时代因素在里面,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古代的研究侧重点。
二、二十世纪以来对的研究
二十世纪以来学界对《礼记?乐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考据学的角度:主要集中在对《乐记》作者及成书年代的考证上。从1943年郭沫若发表《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开始,关于该问题的争论就持续至今,尚无定论。对于这一点,学界基本上持两种看法:一是同意郭沫若的看法,认为《乐记》的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的公孙尼子;二是不同意郭沫若的看法,提出《乐记》成书于汉武帝时期,作者是河间献王刘德及其手下的一批儒生。
关于这个问题至今有三场辩论。第一场为八十年代大辩论。在这场辩论中,认为是公孙尼子所作的有;杨公骥、杨荫浏、廖辅叔、董建、周柱铨、周来祥、金钟、吕骥等。认为非公孙尼子所作的意见见于1975年《批注》一书的附录《关于作者与成书年代问题》,该文提出“刘德说”。随后,1980年蔡仲德在《作者问题辨证》一文中提出四点论据以驳斥“公孙尼子说”。
第二场为九十年代辩论。这场辩论肇始于吕骥1990年《理论新探》一书的出版。随后阴法鲁、伍雍谊均在自己的文章中表示对这一观点的肯定与支持。而修海林在《吕骥新作[理论探新]讨论述评》一文中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支持“刘德说”。之后,赵玉卿在《“三本乐记说”辨――与阴法鲁先生商榷》中提出了自己支持“刘德说”的观点和证据。
第三场辩论则为21世纪初的当下,《乐记》作者的相关讨论热度不减。
2000年3月,叶明春在其《作者及成书年代述评》中,指出“公孙尼子说”与“刘德说”的最大分歧在于文献的考证与运用。认为“公孙尼子说”的所有论据均被“刘德说”所推翻,故《乐记》的作者只可能是河间献王刘德。
2005年,薛永武在其文章《从先秦古籍通例谈的作者》中,认为《乐记》的成书与先秦的古籍相似,即肇始2:公孙尼子,而后经过先秦历代诸予的阐释流变。文章对作者的定义进行界定,认为刘德及其手下门生毛生等,虽然对《乐记》有编有撰,但并非今天绝对意义上的作者。
20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