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讨古邛窑陶瓷彩绘艺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深入探讨古邛窑陶瓷彩绘艺术

深入探讨古邛窑陶瓷彩绘艺术   邛窑是中国古代少数几个著名的陶瓷窑址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四川青瓷系的代表。在邛窑发展鼎盛时期,尚未有官窑和民窑的概念区分。我国文物和考古专家一致认定邛窑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光辉的一页,对长江中下游乃至中国各大窑系的影响显而易见。“南青北白”之外尚有一个邛彩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其艺传播于江南诸民窑,湖南长沙“铜官窑”受其影响最深,成为姐妹艺术。   名家谈论邛窑,多次称誉它的无铅高温釉上和釉下彩多彩装饰,并给它取了个美名,叫做“邛三彩”,又称“蜀三彩”,一是为了区别于洛阳的“唐三彩”,二是为了突出它鲜明的地方风格。它的器物造型、装饰图案、釉色质地制造等有着浓郁的民间陶瓷气息,闪烁着民间艺术的魅力。   “邛三彩”是邛窑陶瓷艺人独到的彩绘装饰技艺制作以铜、铁、元素、无毒装饰多彩的瓷器,它以高温三彩瓷为主,后来也生产有中低温产品。它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就是具有我国的书法艺术特色和书法美。结合近几年来,在邛窑具有代表性的十方堂窑址所发掘的实物为例,谈谈我们的学习体会。   一、点彩装饰   发挥具有书法韵味的“点”来装饰陶瓷器物造型,在古邛窑中长久用过。点没有具体的形象,似乎是抽象的。可是在邛窑民间陶瓷图案的领域里,它却富有美感的、有生命的形。远远看去好似颗颗珍珠嵌在器型的外表,又好似小孩两条秀眉中间一点红,使器型显得秀雅活泼,天真可爱。   1.小点彩   它有小楷点的韵调,笔意含蓄。   图1是一件邛窑隋代时期的器物,米黄(泛灰)釉,点深赭彩。   在器口一周的边缘上,装饰了几个笔势文锋、凝重的小点。点虽在等分圆,但又不按等分来平分圆。好似要点破器口的圆形(有规则),以突出点的自由(无规则),加强点的活泼、跳跃的动势。这种打破器口边缘的破边点装饰,唯独在邛窑中才有所见。   图2是唐代器物,点用绿彩。   罐身肩部上的点彩,是以罐口的破边点来取势、排列。即罐口的两点间,在罐肩上点上一点。点的随意、自由的形式,依然服从了图案美的组织法则。使不同部位(口、肩)的点形成统一的整体效果。   图3属唐,点用黄褐彩。碗内与碗外的点彩排列不同,取势各异,但有明确的图案节奏。   图4是晚唐至宋时期的器物,点用绿彩,又是破边点装饰,可见是有意识的巧妙用笔。   图5是宋代器物,点用兰绿彩。   点的组织排列与前相同,即取势于鼎足的形式。从每一点(局部)来看,形虽小;但从构成鼎足的三点(整体)来看,形却扩大多了,有稳重、活跃之感。这是因为鼎足三点之间的“白”,构成了“虚”的形。这是“无墨有形”的手法,在这样极其简略的点彩装饰中的运用。   2.大点彩   它具有行草书法的韵调,笔意奔放。   图6是唐代器物,米黄釉点赭彩。   以盂口的圆,来展开点的排列,发挥各种点法的用笔变化。行草书法上的投掷点、俯仰点、长斜点、方头点、双带点等等,在这里都有明确的表现:用笔挥洒,纵擒得宜。每一点起笔的笔锋,都与盂口的圆心,形成意连笔不连的气势。这是图案组织形的排列,在圆中求同心的构成方法的运用。看来古邛窑的点彩装饰,并非乱涂也,而是有章法、有板眼,其妙在将书法美与图案美融洽一体,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境地。   图7是宋代器物,浅渴黄化庄土点赭彩。   这碗的内外均点彩,现只谈碗外壁的四组点纹。三点一组,与行草三点水的写法,完全相同。起点的笔锋向左,收点在反笔上向右,中间一点萦带着左右两点,形成起承转合的节奏。而且每一组的点纹,用笔取势也有所不同,只要细细揣摩,仅仅在提笔换锋方面,也能看出。   图8这件作品属唐,米黄化庄土点褐彩。   点彩在这里似乎要表现三组同心、同形(同一圆心,同一图案单位)的花纹。由于笔法所取的点势不同,形成三个不同的动态韵律。如左方一组,三点的排列以平稳取势。右方一组则以凝聚取势。上方一组却以放纵取势。可以说:这种书法体式图案的形成,从法则上,打破了一般图案板、刻、结的处理手法,形成邛窑的独特装饰风格。   图9是五代器物。青灰釉点兰绿彩。   这是以大点彩为主,配上小点彩装饰器型的例子。若用俯视角度去欣赏,就可看到,在壶身的口部下方,以壶口为中心,左右点饰了两个大点彩,与壶把上的一个大点彩,形成鼎足点。由于小点彩装饰在器盖上,恰好居中,给以衬托,小中见大,使气势更加丰满。   若变换方位,从壶嘴的正前方去欣赏,又是另一番情景。在本来壶嘴与壶身,处在对称平衡的状态下,却要在壶嘴接连壶身的部位左下方,点饰一个长头点,使平衡的状态,失去了平静,产生了动势,觉得别致异常,这很有书法上用笔求险、求奇之韵。若移到左侧,只见三个大点彩,以笔法凝重的气势,进入我们的欣赏视点。   图10是唐代器物,残。   米黄化庄土点赭、绿二彩。大、小点相间,点满器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