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至人之治思想发展
浅谈至人之治思想发展
[摘 要]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一直是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它所倡导的“君子之治”也为各个封建君主所津津乐道,把它当作统治社会的基石。然而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李贽却对此提出了异议以及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位主要论述了李贽“至人之治”思想的来源,发展以及现代转型。??
[关键词]民本 民主 法治??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89(2007)08-126-02
?おヒ弧?“至人之治”思想的起源??
李贽“至人之治”这一思想是对道家的“无为而治”的继承和发展。??
道家思想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无论是圣人、英雄的出现,还是政治制度的建立,这些所谓文明时代的产物,都是社会道德败坏的标志。因此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民众会安居乐业,相反若以智慧治国,民众必然会失去善良的品质,“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即统治者以智治国,民众也会随之越来越聪明,他们会运用智慧反抗统治者的治理,那样结果必然是越来越乱,所以治理国家的要决是取消文化。可以说,不用统一的文化标准来治理国家为李贽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当然,道家认为无为仅仅是治理国家的手段,是达到目的的过程,“无不为”才是真正的境界。关于“无不为”,老子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事实上,虽然道家不赞同“无为”,认为它是以扼杀民智为目的。但我们仔细琢磨一下他所提倡的“无不为”,就可以发现它其实也是以牺牲民众的利益为代价。这种思想本质上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与李贽所提倡的“利用人的天性来进行统治”是如出一辙。??
道家认为人的欲望是罪恶和灾难的根源,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个人修养都要对欲望加以抑制。对此,《淮南子》说的更为透彻,认为“至人之治”,要“约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诱慕,除其嗜欲,损其思虑”,“守约”和“寡求”这两者便是“至人之治”的主要内容。它认为“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就必须使民“足用”,要使民“足用”就必须不夺其时,不夺其时就必须“省事”,而“省事”也就在于“节欲”。同时还认为“嗜欲”有害于人性,称“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等等。因此,“寡欲”自然成为养生的一种要求,认为“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生之末也”。因此圣人要损欲自养,掌握节制,才能恢复人的本性,以这种心态来治己与治民,必然会有所成也。《淮南子》还称“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认为至人之治,“心与神处,形与性调,静而体德,动而理通,随自然之性而缘不得已之化,洞然无为而天下自和,淡然。无欲而民自朴,无详而民不夭,不忿争而养足,兼包海内,泽及后世”。??
综上,可以看出道教主张以“淡欲”,“节欲”来治人。“节欲”的观点虽然与李贽思想有一些出入,但“以欲治人”为李贽的政治思想提供了一些思路。??
二、“至人之治”的思想??
(一)“君子之治,本诸身也”??
李贽对儒学所倡导的“君子之治”提出了异议。他说所谓的“君子之治”也称为“以己治人”实质那种“本诸身”“取于己”的政治,它总是要求民众的行为与当政者保持一致,“有诸己矣,而望人之同有;无诸己矣,而望人之同无”,“君子之治”就是要求这种万有不齐来符合一己的狭隘经验和认识,这势必导致民众天性的扭曲和强制性的干涉、控制。“于是有条教之繁,有形法之施,而民日以多事矣”。??
李贽认为“君子之治”并非一种理想的政治模式,他倡导“至人之治”,他们的区别在于前者主张划一而非个别,后者尊重个体的独特性。“至人之治”符合了“人本自治”的规律,它是“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的,不讲求违背民众天性的改造、教化与控制。根据人的不同需求而实施不同的治理,这才是理想的。??
事实上,他这种政治思想与孔子对待教学的态度是一样的,孔子主张教学应“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方法方有成也,但这种思想却没有在儒家的政治思想中得到延伸,仅仅是因为不懂得变通吗?然而,儒家又注重对“权变”的倡导,这又刚好称为矛盾,惑也!我想他的这种统治思想也可以理解为对法家“统治术”观点的延伸吧,“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在政治统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手段甚至可以不择手段,这是君主个人权力运用的技巧,当然其最根本的还是为了巩固统治的基础。事实上,法家的这种“统治术”也是对道家思想的拓展。因为法家学派的申不害认为君主用权术驾驭臣下,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正名责实;一是“示天下以无为”。其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