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演进
浅述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演进
摘要: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至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掘方法各有不同,本文依据发掘方法的差异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特点进行了简单总结。
关键词: 旧石器考古 发掘方法 演进
Abstract:It has been about one hundred years since Paleolithic-archaeology introduced to China. We think the history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excavation way in each part which also has its feature.
Key words:The archaeology of the paleolithic period, unearthed method, evolution.
从1920年法国生物学家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发现出自地层的旧石器始,中国的旧石器考古至今有80多年的历史。期间,伴随着研究重点的转变、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考古资料解释体系的多样化,旧石器考古的发掘方法也在逐渐的改进。下面拟将中国旧石器考古发掘方法的演进分成四个阶段做一简单回顾。
第一阶段即为“漫掘法”阶段。一般认为,中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从1920年到1931年,一直采用所谓的“漫掘法”进行发掘{1}。虽然1920年法国生物学家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发现出自地层的旧石器,桑志华和德日进不久又发现了内蒙古萨拉乌苏(1922年)、宁夏水洞沟(1923年),但均未进行正式发掘。早期的发掘工作以周口店为代表,1921年到1923年周口店的试掘由师丹斯基负责,1921年8月,安特生和葛兰阶到周口店看望师丹斯基,其目的一是为了看看师丹斯基工作得怎么样,二是请他传授美国先进的发掘技术{2}。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我们不知道师丹斯基是采用哪种发掘方法,但“安特生通过葛兰阶把美国的先进发掘工具传到了周口店及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中”{3}则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说从1927年春开始,在得到洛克菲勒基金会财政上的支持和拟订了合作的协议书之后,周口店遗址揭开了系统发掘的序幕;这次发掘主要由李捷和步林负责,另有刘德霖和谢仁甫等,发掘的地点即沿用至今的“周口店第一地点”。这次发掘先由李捷测绘1:2000的遗址地形图,然后李捷和步林把发掘部位选在整个堆积的中段,发掘面东西长17米,南北宽14米,往下缩成东西16.2米,南北宽12.3米,发掘深度近20米{4}。1928年的发掘方法没有变化,只是改由步林、杨钟健和裴文中负责。1929年的发掘由于步林和杨钟健的离开,改由裴文中负责,方法和前几年的相同,只在工作开始时在由堆积最高处往下19.6米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基准点,借以确定全部重要发现物的方法{5}。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阶段,“漫掘法”也是初步发展的,到后期的发掘先测绘遗址的地形图,然后在遗址中布长方形探方,到最后发展到建立基准点,以测量重要发现物的深度,这些测绘记录方法均为以后的发掘记录所鉴用。“漫掘法”的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弊端很多,其虽然也注意到了层位的上下关系,但未严格控制,记录也不甚详细,给以后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如虽然德日进、杨钟健在报告中将北京猿人遗址含化石的堆积物自上而下划分10个层,但层位关系的不清楚还是对于有直接断代意义的哺乳动物化石研究带来了不便。
第二阶段是探沟法与探方法结合的“打格分方”按水平层发掘的阶段.这一阶段发掘方法的改革主要以1932年周口店“第一地点”和1933年山顶洞的发掘方法改革为代表,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从1932年春季始,周口店的发掘方法进行了十分有意义的改进。这一年,发掘方法因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做了改革,由不规则的漫掘,改为打探沟和分方的考古发掘的方法{6}。《周口店发掘记》记述了当时先用“探沟”的方法揭露出堆积的状况,探沟长3米、宽1.5米,每次挖5米深;然后再将要发掘的地面分成若干“方格”,每一方格叫做“一方”,关于一方的面积,刚开始想采用1×1米2为一方,但由于地层比较坚硬,层内含的石块太多且较大,后来改为3×3米2,等发掘面挖到5米后再向下挖新探沟。另外,为了避免发掘出的土石里含有文化遗物,由专人在指定地点进行筛拣,这次方法的改进保证了对标本和地层的科学记录{7}。到1933年开始发掘山顶洞时又进行了一次改革,因为堆积物比较细,因而把一方改成1932年刚开始想采用的1×1米2,深则为约半米。更可贵的是在发掘之前先绘1:50的平面图,每深半米为一水平层,每一水平层都绘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