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马一浮文化复兴观
浅谈马一浮文化复兴观
【摘要】马一浮先生在谈中国文化复兴,说多基于人心、人性,具有“强理而弱势”的特点。他坚信文化复兴,人人有责。人之为人,家之为家,国之为国,不可须臾离却儒家所讲的那些道理,因其符合人性之真、善、美的要求。人性之善是文化复兴的根据和坚实基础,而文化复兴正是人性之善在各实存领域中的彰显。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醒悟到前行之非,从而认识到儒学的真价值,进而回归到儒家所倡导的“仁义”之道上来。
【关键词】文化复兴 人性基础 责任主体
【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识码】A
儒学曾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回顾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政治原因,在社会的运行偏离儒学所设定的理想轨道之时,就会有复兴儒学的愿望与呼声,以及付诸实际的行动。即便在以儒学为主导思想之时,由于儒学自身发展僵化的原因,同???会有有识之士发出重振与复兴儒学的呐喊,期待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彰显自身的真精神,以重新成为引领社会生活的灵魂和风向标。对儒学复兴的召唤,意在关注、呵护、提振和充实人的生命,实现生命本有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文化复兴,自古有之
在儒学悠久的生命历程中,既有黄金岁月,也有起伏、波折与磨难。儒学的历史就是一部盛衰消长、循环往复的历史,而其“盛衰”亦与社会“治乱”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可以说,自儒学诞生之日起,便一直处在兴衰交替、苦乐相伴的模式之中。儒学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相连得如此紧密,以至于我们可以说儒学即人生。
不过,即便在极度衰乱的时代,复兴儒学的呐喊和努力也没有停止过。因此,“文化复兴”这一观念可谓是由来已久。以高度自觉的心灵,发出复兴周代礼乐文化的呐喊的,当首推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以复兴周道为己志,述作三代文化之精华,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为传统文化确立了内在的道德根基。孔子的努力虽然未能挽救东周之衰亡,但其以六艺教授弟子,使得传统的文脉和血脉得以延续,为日后的儒学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一意义上讲,“文化复兴”的理想是孔子提出来的,诸如孟子、荀子、董仲舒这样的大儒,其接续孔子,响应孔子的号召,正本清源,批判淫辞邪说,亦莫不是一种复兴儒学的努力。可喜的是,儒学在汉兴之后逐渐越法家、黄老思想而取得优势地位,并在汉武帝时期以经学的姿态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儒学在历经磨难之后首次得以昌明与复兴。
自汉至今,尽管不乏“风雨如晦”之时,然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大儒,以其高风亮节、渊博学问、特见卓识开一代之风气,作育人才,守先待后,为儒学复兴奠定基础和基调,唐代经学、宋明理学便是如此。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新儒家①就是这样一个群体,其对儒家价值体系的坚守,对儒家思想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意义的阐发,对儒学复兴的衷心期待和努力,使得新儒学成为与马克思主义、西化论鼎足而立的重要思潮之一。下面,我们就围绕“文化复兴”这一主题,来品味马一浮先生的儒家文化情怀。
文化复兴的心性基础
在马先生看来,人类所选取的发展道路往往是单向性的,若管商之道进,则孔墨之道退。随着中国向近代社会的变革与转型,作为传统社会指导思想的儒学,由于不能迅速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实境况,不仅在各种新思想、新观念面前落选了,而且被批判得“体无完肤”,真正到了“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的地步。在西方文化大举进军中国,社会政治急剧变动,伦理价值体系崩溃,群雄迷恋武功之时代,儒家学说被冷落、打压甚至被抛弃亦是时势使然。然作为真正的儒者,由于真切体认到了儒学的真谛及其在人类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价值,面对此般危局,其所抱有的文化复兴信念因而也就愈加强烈。这种自信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着深刻的人性基础的。马先生指出:
世人侈言保存中国古有文化,不知中国文化是建树在心性上,心性不会亡,中国文化自然也不会亡。即使现代的文化全被毁坏,心性却不能毁坏,则中国文化终有复兴之日也。②
马先生将中国文化上升到了心性本体的高度,此正如柏拉图所讲的“理念”,分有理念的具体物虽然有成有毁,然理念自身则是永在的。只要理念永存,一切都可重新再来。因而,谈及心性之体,则只有隐显,而无存亡。在激进主义者或自由主义者对儒家文化的长期、无情打压之下,儒学看似莫之能守;但从深层次上说,人性之善亘古如斯,毕竟不会梏亡,而总有发露、甚至沛然莫之能御之时。由于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心性之上的,是心性自然的流露,有本有根,虽枝断叶落,为风雨所飘摇,然大本仍在,因而有望时时恢复生机。故马先生坚定地认为,无论世道如何晦盲否塞,中国文化终有复兴的那一天。
马先生始终抱有一种信念,即“义自在人心,未来世若有圣人出,则必于尧、舜、孔、孟无二般”③。“世界不能长此混乱”④,好善恶恶,拨乱反正,到底是人心所向。如若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