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明清时期北方地区诗酒文化
浅谈明清时期北方地区诗酒文化
摘 要:昆山大儒徐元文应长兄徐乾学之命而作的《斗酒诗》,以七绝组诗的形式评论了在长兄家中聚会时品尝的各类名酒,兼具文学与史学价值:它既还原了明清士人阶层“诗酒之会”的场景,又保留了为时人所钟爱的多达三十种酒的名目、产地、外观、口感、原料、酿法、口碑以及相关典故等形形色色的信息,称得上是一篇研究古代酒史的重要文献。现以徐元文笔下产自“北五省”的蓟酒、沧酒、潞酒、墨露和桑落酒为例,结合其他传世诗文,讨论明清时期北方地区的诗酒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典故。
关键词:《斗酒诗》 明清时期 北五省 诗酒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8)02-49-59
古人很早就有“诗能存史”的观念。宋代学者计有功在《唐诗纪事》的自序中云:“唐人以诗名家,姓氏著于后世,殆不满百,其馀仅有闻焉,一时名辈,灭没失传,盖不可胜数。敏夫闲居寻访……取自唐初首尾,编次姓氏可纪,近一千一百五十家……庶读其诗,知其人。”1近人陈衍批评计氏的搜录“有名无实”,认为应该“以诗补史之未详”,即通过保存、研究诗人文献资料,来还原重大政治事件与当时的现实社会生活2。陈寅恪和洪业都专门阐释过清人“诗史互证”的观念和传统3。邓之诚尤其强调诗歌在保存史料方面的价值,在编撰《清诗纪事初编》时曾提出“以诗存人、以诗系事、以诗补史”的主旨和要求4。就邓氏“以诗补史”的意义而言,清初大儒徐元文(1634―1691)应长兄徐乾学(1631―1694)之命而作的《碧山堂元夕斗酒诗》(下简称《斗酒诗》)值得研究者的关注5。
对研究者而言,《斗酒诗》在“补史之未详”方面具备很高的史料价值:它还原了在徐乾学家中举办的上元节晚宴的场景,使我们对明清士人阶层以酒会友的乐趣从细节上加深了解;同时,它也保留了徐乾学个人所藏的三十种名酒的名称、产地、质感、外观、口感、原料或配料之特殊、酿造方法、口碑以及相关典故等形形色色的信息,称得上是一篇研究古代酒史的重要文献。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乾学所藏以“北?d为多”(《斗酒诗?序》),所以元文所记之名酒有三分之二以上都产自北方;而眼下受关注较多的清代酒单资料(如袁枚的《随园食单?茶酒单》等)大多偏重南方1――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以“北酒”为中心的《斗酒诗》的价值,更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一、徐元文《斗酒诗》的创作过程及其价值
在自撰的序文中,徐元文?述了他写《斗酒诗》的原因2:康熙二十六年(1687)的农历正月十五之夜,时任《明史》总裁的徐乾学与两位弟弟秉义(1633―1710)、元文,召集子侄门生、《明史》编修书局的同僚以及交往的寓京名士,在北京宣南绳匠胡同的“碧山堂”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开宴之前,主宾一起欣赏了碧山堂内布设的华丽灯展,“……诸君子未晡而集,散?i庭除徙倚栏槛虚堂之上,回廊之侧,华灯四垂,奇制巧绘,不待加烛而烂已夺目矣”。赏毕落座,乾学说:“胜友嘉夕无他乐,方尝蓄酒,得三十种,相与品量而赏之,以诗可乎?”在座的不是宿儒就是青年才俊,自然都对主人“品酒作诗”的提议表示支持。于是乾学将自己平生所蓄的30种佳酿尽数取出,在壶上一一标注名称,然后命长子徐树?b、次子徐炯担任司酒3,要求在座宾客无论酒量大小,必须逐壶品尝,并点评各酒的特色;喝到一半之时,宾客出户赏灯以稍作歇息,此后再归席续饮,直至酒酣夜阑,尽兴而归。当年苏子瞻与朋友出游,各自携带不同的酒,等大家见面后则混合在一起共饮,“以和为义”,因此称为“义酒”;而乾学则认为应有所区择,不可“溷然而无别”,要求参与品酒的宾客为每一种酒作一首绝句,最大程度地描述该酒的特质,因此号曰“斗酒诗”。次日,才思敏捷、以诗文知名的元文率先完成了30首,合为一卷向长兄乾学交稿,并谦虚地表示,因水平所限,不一定每一种酒都描述得很准确。
完稿当日,元文将书稿拿给一同列席的慈溪书法大家姜宸英,并请其为之作跋;后者当时在碧山堂书局任《明史》纂修官,负责《刑法志》的编撰。姜宸英在跋文中说:“今总宪徐公碧山堂之宴,出所储酒三十种饮客,命客为斗酒诗,明日相继以诗来者若干人,而前总宪公先得绝句三十首,手书小帧示某,某谨受而读之,其体物精切,寄托深远,至于声调之谐美,按之皆可歌也”4――可知除了元文之外,也有其他宾客如命完成了诗作,可惜都未曾流传下来;徐乾学在碧山堂的这次品酒活动能被后人所知,很大程度上还是得益于其弟元文的诗名。事隔不久,徐元文的门生钮?L(1644―1704)将离京赴陕西白水任知县,元文又嘱咐他为《斗酒诗》再作一篇骈体跋文。钮?L是江苏吴江人,康熙十一年(1672)至京师入国子监,拜元文为师,并同乾学交往,当日他也参加了碧山堂的宴会。元文请他作跋,一是欣赏钮?L的文采,二是因为门生临时到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