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茨神秘体验宗教心理观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瓦茨神秘体验宗教心理观探究

瓦茨神秘体验宗教心理观探究   瓦茨的神秘体验宗教心理观受到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和佐佐木指月的深刻影响,其主要特点是:反对西方文化与宗教中的狭隘思维方式,欣赏东方文化与宗教中的整体思维方式,强调现实的神秘体验是个体宗教的来源。瓦茨神秘体验宗教心理观的历史贡献在于:在揭露西方文化与宗教心理的狭隘性方面切中时弊,在促进东西方宗教心理的交流与传播方面成效显著;其历史局限表现在:竭力推崇神秘体验必然陷入主观唯心主义泥坑,对宗教心理的比较研究没有摆脱泛神论的束缚。   关键词:瓦茨 宗教心理学 背景 特点 地位   作 者:陈永胜,1952年生,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比较宗教学家、宗教心理学家艾伦?威尔逊?瓦茨(Alan Wilson Watts,1915-1973)与马斯洛等一起被称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浪潮的领导者”。但瓦茨并未明确加入马斯洛等人领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阵营,又因酗酒过早辞世,使得他与超个人心理学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不过在瓦茨的宗教心理学思想中却流露出对西方传统宗教和思维方式的批判精神,对东方宗教思想与思维方式的痴迷向往以及对现实主义神秘体验的理想化追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瓦茨看作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思想上的盟友;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瓦茨被富勒筛选为20世纪影响较大的八位宗教心理学家之一进行评析。      一、瓦茨神秘体验宗教心理观的形成背景      (一)家庭成长背景   瓦茨1915年1月6日出生于英国肯特州奇斯利赫斯特(今伦敦行政区的布劳利)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其父系伦敦一家轮胎公司的代理商,其母为家庭妇女,外祖父则是一位基督教传教士。   瓦茨早年在寄宿学校接受学业训练和宗教陶冶。青少年时期,在热衷于佛教和异邦文化的弗朗西斯?克罗肖(Francis Croshaw)带领下,有幸参加了一次贯穿法国的旅行。之后,瓦茨阅读了许多佛教方面的书籍,最终决定以佛教作为自己的宗教追求。瓦茨加入了“伦敦佛教旅舍”(London Buddhist Lodge)。这个组织为神智学者创立,此时由大律师汉弗莱斯(Travers Christmas Humphreys,1901-1983)管理。在瓦茨16岁时,他成了这个组织的秘书,已经对不同类型的冥想进行了多年探索。在这里,瓦茨曾在与坎特伯雷大教堂相邻的“国王学校”(King’s Sch001)读书。中学毕业后,他先后到印刷厂和银行工作,工余时间仍积极参加“伦敦佛教旅舍”的活动,得到宗教导师迈特里诺威(Dimitrije Mitrinovi)的具体教诲。迈特里诺威本人曾深受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伦敦为瓦茨提供了很多有助于个人成长的机会。通过汉弗莱斯,瓦茨与罗里奇(Nicholas Roerich,1874-1947)等知名宗教作家和贝利(Alice Bailey,1880-1949)等神学家进行了接触。1936年,瓦茨参加了在伦敦大学举行的世界信仰大会,聆听了日本禅学思想家铃木大拙(Daisetz Teitaro Suzuki)宣读的论文,此后便与铃木大拙建立了联系。这些经历使得瓦茨逐渐熟悉了印度和东亚主要哲学的基本概念,并于1936年出版了个人的第一部宗教学著作《禅学之精神》(The Spirit of Zen)。1938年,瓦茨与新婚妻子埃莉诺?埃弗里特(EleanorEverett)移居美国。埃莉诺的母亲鲁思?富勒?埃弗里特(Ruth Fuller Everett)与纽约的传统佛教禅学圈有联系。      (二)社会生活背景   瓦茨到美国后的生活基本上处于平稳时期。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人们的精神需求包括宗教需求也逐步增加,这样就为热衷于东西方文化与宗教交流的瓦茨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在伊利诺斯州埃文斯顿地区的西伯里一西部神学院(seabury-Western Theological Seminary)获得神学硕士学位以后,瓦茨于1945年至1950年担任过圣公会主教牧师。后来瓦茨来到加利福尼亚,成为旧金山亚洲研究院的成员。在这里,他与长谷川三郎(Saburo Hasegawa)、弗雷德里克?施皮哥尔伯格(FrederickSpiegelberg)、哈里达斯?乔杜里(Haridas Chaudhuri)等人以及一些访问学者、教授一起从事教学活动。特别是从长谷川三郎那里,瓦茨了解到很多日本的习俗、艺术与自然主义观念。随着瓦茨对佛教禅学兴趣的增长,他开始深入钻研吠檀多、新物理学、控制论、语义学、过程哲学、博物学和性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20世纪60年代中期,瓦茨萌发了到亚洲直接体验东方文化与宗教的愿望。他与学生一起到过日本的许多地方,并去过缅甸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