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在谢灵运山水诗中作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玄学在谢灵运山水诗中作用

玄学在谢灵运山水诗中作用   摘要:谢灵运山水诗中的玄学语句。在结构上构成了起承转合的重要环节,在情感内容上使所表达的主旨意趣进一步具体明朗化,深化了诗歌的主题。玄学得意忘言的思维方式有助于理解谢诗写景繁芜的特点。玄学的高远追求提升了山水诗的脱俗品格。   关键词:玄学;谢灵运;山水诗   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0)03-0174-03      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一定的玄言成份,对于这种现象以往的研究多从盛唐山水诗的标准出发,认为这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进化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蜕掉的尾巴,是不成熟的表现,并由此认为这些玄学语句造成了情(理)景的割裂,持一种否定态度。也有人为了弥合情(理)景的割裂。而认为谢灵运的山水诗是新的玄盲诗,说理的尾巴变成了诗的主旨。应当说,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都有把问题简单化的倾向。既然谢灵运的山水诗受到玄学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事实。那么,这种影响是如何产生的,到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换句话说,玄学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还缺乏具体详尽的讨论。本文拟就此略作分析。      一、谢灵运山水诗中的玄学语句使其山水诗更为完整紧凑      玄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主要表现为玄学语句的大量引用。这些玄学语句大多出自《老子》、《庄子》、《周易》,即所谓的三玄著作。引用了“三玄”中的语句并不一定非要说理,也有一些是借助“三玄”中的典故来叙事、抒情,甚或写景的。它们同样表现了谢灵运深厚的玄学修养,因此也是玄学影响其创作的一个重要反映。总体上看。这些玄学语句无论在结构上,还是情感内容上,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是它们构成了谢灵运山水诗的完整篇目。玄学语句在谢灵运山水诗中的分布是灵活多样的,并不只是玄言尾巴处于末句。有的处于开篇,有的处于中间。有的后半部分都有玄学色彩,还有的开篇结尾都有。用于篇首的玄学语句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如《登池上楼》首句化用《周易,乾,初九》“潜龙勿用”之义,表达既不能像潜虬那样归隐自娱。也不能像飞鸿那样一呜惊人,处于进退维谷的苦闷。此后的写景,篇木的说理抒情,都是围绕这一苦闷的情绪生发而来。《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开篇就提出了名教与自然这样的玄学命题,在二者的矛盾中展开了整首诗的结构。一方面颂美“皇心美阳泽,万象咸光昭”,一方面抒写超越世俗,归隐林巢的愿望。两条线索交错展开。而归结于避世隐居。应当说道家的神理战胜了儒家的名教,诗的主旨在于体道归隐。因此,这首诗中玄学义理、玄学意趣无论在结构上,还是情感内容上都是重要是组成部分,起了重要作用。   处于中间的玄学语句大多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中间一联“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化用《周易?解》“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的语句,既描绘了所见之景。表达了激动惊奇的欣喜之情,又隐隐揭示出天地间的奥秘,带有一定的哲理性。这一联之前的写景浑茫苍雄,之后的写景细腻明丽生机勃勃,当是对“升长皆丰容”的具体刻画,可见这一联在结构上起到了过渡作用。处于后部分的玄学语句也并非多余的玄言尾巴,而往往是和整首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有使情感主旨进一步明朗深化的作用。如《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末联:“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所遣,出自郭象《庄子?齐物论》注:“然则将大不类,莫若无心,既遣是非,又遣其遣。遣之又遣之以至于无遣。然后无遣无不遣而是非自去矣。”前句的“此”指前文所描绘的山水景色,是说观山水景色可以遗弃掉尘世物质利益的种种顾虑,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遣去任何是非观念以虚静其心。整首诗因观景而思人,由思人不得而抑郁,因抑郁而借山水以排遣,由排遣而参悟到玄理,思绪流程完整而紧凑,有逐步升华之妙。《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末尾两联“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阐释老庄无思无虑、鄙弃外物,追求适性惬意的养生理论。“意惬”与前文的“愉悦偃东扉”、“清晖能娱人”相照应。使得诗歌首尾相连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由一次出游的经历,领悟出保持一生舒畅惬意的途径。由单纯的游玩之乐,上升为一种处世态度,可以说末尾的说理对整首诗作了进一步的提升。   玄学语句在内容上大多兼具写景、叙述、说理、抒情等多种功能,体现出情景理结合的特点。如《富春渚》第四联“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前句引用《庄子-田子方》中伯昏无人足二分垂于悬崖之外而毫不畏惧的典故,自嘲自己没有伯昏无人的勇气。后一句源自《庄子,达生》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的描写。显然这是借《庄子》的语句来描绘所见之景的惊险,表达惊惧之情。第五联“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前句引用《周易?坎-象》“水游至,习坎”,来描绘重险悬绝水流不断的景象。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