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陶渊明诗文探讨其思想性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陶渊明诗文探讨其思想性格

由陶渊明诗文探讨其思想性格   摘要:文章以诗论结合的手法,在解析陶渊明诗文代表作品大意与内涵的基础上,对其儒道结合的思想渊源、安贫乐道的为人准则、崇尚自然的人生思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从而洞悉了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关键词:陶渊明诗文;思想性格;儒道结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08)06-0074-02      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他不仅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其诗文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尤其是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情怀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风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言为心声”,本文便尝试着从其诗文入手,解读其深刻内涵,探讨其思想性格,从而由表及里,更进一步了解这位隐逸诗人。      一、道结合是陶渊明的思想渊源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其中仅引用《论语》就有37处。如陶渊明在《杂诗十二首》中第一首《人生无根蒂》中写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意思是说人生之尘在风中漫游,经历了磨难,已经不是原来的生命。这两句,看起来平淡,其实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测,人人都会有体验。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有过漂泊曲折的经历,生命已经非原来的样子。“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既然大家都已非原来的生命,那么,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应该亲如兄弟,何必在乎血缘骨肉。这样的想法,也不是陶渊明的首创,孔子《论语》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陶渊明在诗中重复孔子的意思,其实是在战乱和孤独中对理想的一种呼唤,这种理想就是社会和平,是人间博爱,这其实就是儒家经典思想。   陶渊明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因为他同样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子》、《庄子》的典故,共77处之多。《老子》、《庄子》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文艺观等诸多方面,其中“朴”、“淡”是其核心观念。“朴”、“淡”的美学要求就是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简单真切,罢黜一切不必要的铺陈、藻饰、雕琢。陶渊明无疑认可接受了老庄所阐发的美学趣味,所以古今论陶均不离“素淡”。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诗描述的都带有着生活、自然的原生形态,没有任何艺术雕琢的痕迹,本色本香,却能够给读者带来美好独特的阅读体验。   但是,陶渊明并不沉溺于儒家和老庄,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身体力行,勤于耕种。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而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就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二、“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陶渊明的归隐,是与生活的窘迫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在归隐之初,陶渊明有自己的田庄和仆从,生活还算富足,但由于接连的灾祸,陶渊明的生计日益艰难,最困难的时候,甚至不得不去乞食,在《乞食》中写道:“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如此真切的感受,非亲身经历不能体会,不是胸怀宽阔行为坦荡之人不敢写出。那种被妻子赶出门乞食时神情的茫然,敲开邻里房门时言辞的笨拙,乞得食物后和主人融洽的交谈以及诗人自己欢快的心情,渐渐浮现在读者的眼前。陶渊明并不为贫穷感到自卑,即使是乞食,也乞的不卑不亢,妙趣横生。当然,他更不会因贫穷而放弃隐居,即使是朝廷请他去做著作郎,他也推辞不就。   更为可贵的是,他把贫穷看作了隐居生活的一部分,不仅不抱怨嫌恶,反而乐于安守这样的生活。他在《咏贫士》(其四)中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陶渊明既是咏黔娄,又是咏自己,那是一种明知“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却依旧“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的情怀。陶渊明宁可穷困,也不愿再入浊世去做“池鱼”“羁鸟”。归隐的生活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