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热消暑饮对风热感冒炎性细胞因子影响探讨
清热消暑饮对风热感冒炎性细胞因子影响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清热消暑饮对风热感冒的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1例风热感冒患者随机分为2组,疗程均为1周:①对照组:40例,口服阿昔洛韦片0.1g,Tid;②治疗组:41例,口服清热消暑饮(银花、连翘、夏枯草、板蓝根、白茅根、桔梗等)1剂/d,Tid。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的改变。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和IL-10,CD4+T细胞百分比均比用药前改善,其中用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TNF-α、IL-1、CD4+T细胞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消暑饮能显著改善风热感冒症状,对炎性细胞因子也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清热消暑饮;风热感冒;炎性细胞因子
中图分类号:R25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03-0022-03
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是一种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每年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列各传染病之首;此类疾病亦属中医感冒的范畴。目前国内外对流行性感冒的研究较多[1~2],特别是在免疫机制方面的探讨不断增加[3]。本实验通过将81例风热感冒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清热消暑饮或者阿昔洛韦片治疗1周后,观察其疗效和炎性细胞因子的改变,从而探讨清热解毒中药对风热感冒的影响及机制。
1临床资料
1.1纳入标准符合《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版)感冒风热感冒诊断标准者(或者符合西医诊断为流行性感冒、符合风热感冒主症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年龄12~60岁者;体温37.5~38.9℃者。
1.2排除标准无发热和流感样症状者;有严重基础疾病,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免疫缺陷疾病,肿瘤,肝炎或肝硬化者;全身使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治疗者;治疗期间合并其他感染必须联合使用抗生素者。
1.3一般资料本实验风热感冒患者共81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阿昔洛韦组)40例和治疗组(清热消暑饮组)41例。①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17~56岁,平均年龄(32.6±13.5)岁;平均体温(38.18±0.61)℃。②治疗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16~59岁,平均年龄(33.1±14.2)岁;平均体温(38.27±0.57)℃。两组临床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予阿昔洛韦片0.1 g tid口服,疗程7 d。
2.2治疗组予清热消暑饮(银花、连翘、夏枯草、板蓝根、白茅根、桔梗)1剂/日,水煎2次,共取药汁约300 mL,分2次口服,每隔8 h服用1次。疗程7 d。
3观察项目与统计学方法
3.1症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后风热感冒鼻塞、流涕等卡他症状,及体温变化。
3.2检验结果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 d后24 h内检测两组患者的血常规;胸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介素(IL-1、IL-10)和T细胞(CD4+)
3.3标本收集对81例患者在入组后24h内晨起空腹静脉采血5 mL,其中2 mL注入抗凝真空采血管进行血常规、CRP检验;3 mL注入无抗凝剂真空试管,2小时内离心(3000 r/min,15 min),分离非溶血的血清后,行血清细胞因子检测。
3.4标本测定①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白介素(IL-1、IL-10):采用酶联吸附免疫法(ELISA),显色后用酶标仪比色(波长450 nm),绘出标准曲线,通过标本的OD值在标准曲线查出相应的浓度(ng/L);②外周血的T细胞:使用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Epics XL型流式细胞仪原装试剂检测外周血T细胞百分比(CD4+T%)。
3.5统计学方法资料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有效数据以(x±s)表示,组建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症状及体温2组患者治疗7 d后24 h内风热感冒鼻塞、流涕等卡他症状比用药前明显改善,均未见明显副作用。
2组患者用药前、用药7 d后24 h的平均体温变化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用药前两组患者平均体温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后24 h表明治疗组退热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表12组用药前、用药7 d后24 h平均体温变化[(x±s),(℃)]
组别n用药前用药7 d后24 h治疗组4138.27±0.5737.20±0.72*对照组4038.18±0.6138.33±0.89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4.2血常规、胸片根据2组患者的血常规结果(WB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混凝土路面裂缝产生原因分析与防治.doc
- 混凝土路面板角断裂力学机理研究.doc
- 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设计与施工研究.doc
- 混凝土路面病害防治策略与修补方法.doc
- 混凝土轨枕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doc
- 混凝土透水系数研究.doc
- 混凝土通病治理活动实践思考.doc
- 混凝土连续箱梁施工技术探讨.doc
- 混凝土道路施工分析.doc
- 混凝土配制技术在西固黄河大桥高标号大体积混凝土塔柱施工中应用研究.doc
- 清热消痰散结方对S180荷瘤鼠PGE2 IL8表达影响.doc
- 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研究.doc
- 清热解毒扶正颗粒对ETM大鼠血清IL―1βIL―12及TNF―α含量影响.doc
- 清热祛湿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doc
- 清热解毒扶正颗粒对内毒素大鼠肺肾组织NF―κBp65蛋白影响.doc
- 清热解毒扶正颗粒抗炎退热及对反应蛋白影响实验研究.doc
- 清热除湿化瘀汤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doc
- 清热降浊方对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影响分析.doc
- 清瘀通塞汤加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对照研究 .doc
- 清真低糖豆沙月饼馅料配方研究.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