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湘西苗族鼓舞内涵与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内涵与价值
【摘要】文章以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成与发展为切入点,从湘西苗族鼓舞的内容、节奏、步伐和着装等方面研究了湘西苗族鼓舞的内涵,探讨了湘西苗族鼓舞反应于历史、民族、艺术、外交和旅游等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舞蹈艺术;内涵;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在湘西,苗族鼓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利作用。每逢春节或苗族盛大节日,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到坪场进行鼓舞表演赛。鼓舞是湘西苗族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它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它不但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还表达男女爱情及审美情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形成与发展
有关苗族鼓舞的传说在苗区有很多,但“艺术来源于生活”,由于湘西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荒山峡谷之间,山高人稀,过着原始农耕生活,文化知识和生产生活滞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和斗争中,人们为调节劳逸,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逐渐创造出“苗族鼓舞”艺术。它完全是人们自娱自乐、自我激励的产物,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苗族鼓舞中,有很大部分的舞蹈动作都是反映生产生活和巫俗祭祀动作的,如犁地耕田、播种插秧、挖园种菜、收割打谷、美女梳妆、绣花数纱、纶麻织锦等。有些鼓舞动作则是从摹拟动物的动态与神态创作而来,如大鹏展翅、公鸡啄米、黄牛摆尾、猴子摘桃、抓痒挠腮等动作。还有反映战争性动作的,如“打四方”、“懒姑挑水”、“雪花盖顶”等。这些舞蹈动作都较好地保留了生活的原生形态和动态,直接反映出苗族人民热爱生活、乐于劳作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从苗族鼓舞的起源可以发现其发生、发展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湘西苗族鼓舞历史悠久,据历史文献记载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礼活动当中。苗族鼓舞祭祖活动中的“牯脏节”,“牯脏节”又称“吃牯脏”,该活动每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反映出吃牯脏、杀牛祭鼓、鼓社祭等内容,其中有鼓舞活动和民间舞。苗族的这种祭祖活动,反映了苗族人民来年寄望于祖先消灾灭病、生活安康、家道兴旺的这种心理。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内涵
湘西苗鼓演奏最突出的形式为打鼓和打边,这是其他民族鼓乐所没有的表演方式。打鼓和打边是鼓点和鼓边相互配合的演奏方法,一人打鼓,一人打边,鼓点为主奏,鼓边为伴奏。在打鼓面时,在鼓点节奏中可以找到其基本规律,鼓点的基本节奏型有“一点鼓”、“三点鼓”、“五点鼓”、“七点鼓”、“九点鼓”、“十一点鼓”及“六槌”,所有苗族鼓乐基本演奏形式就是这样。苗族鼓点有时会有些变化,但其节奏大部分还是属于其基本节奏型。打边是一种固定节奏,起着指挥鼓乐的作用,打边分为单打和双打,它能渲染整个鼓乐的情绪和气氛。湘西苗鼓技法独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就体载形式而言,它有单人鼓舞、双人花鼓舞、四人跳鼓、团圆鼓舞。就击鼓槌法而言,可分为握槌、卡槌、抓槌、松槌等多种击法,在与舞蹈动作的配合中,苗鼓具有规范的套路,它能模仿猴、鸡、雀展翅等动作,体现了苗族鼓乐的表演性和叙事性。
(一)鼓舞的内容
鼓舞动作的内容主要分为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武功拳术和动物动作四大类。生产劳动动作如犁田、挖土、种地、插秧、挑谷、晒谷、挑煤、扯炉、送粮、上山、下山等;生活习俗动作如打粑粑、梳头、挑花、织布、纺织、推磨、洗菜、淘米、煮饭、洗衣等;武功拳术动作如雪花盖顶、舞挡、背箭、拳术等;动物动作如猴子上树、猴子打包谷、抓痒、猫儿洗脸、抖痒、狮子滚绣球等。如表演《踩鼓舞》中的“调年鼓舞”时,双手左右自然摆动,做纺线、耕地等动作;“花鼓舞”表演动作有美女梳头、照镜、穿衣整容、铺床理被、包头、洗脸、刷牙漱口、烧菜煮饭、鸡娘啄米、清洁扫除、摘花、戴花、左右插花、挖耳、扯须、爆竹、狮子流球、打粑粑等。苗族鼓舞的内容十分丰富,从这些动作我们可以看出,有反映民族精神和激励斗志的、有反映人民勤劳勇敢富于理想的、有反映人民热爱生活团结同心的。湘西苗族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也是通过鼓舞形式表现出来,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苗区社会生活画卷,成为文本化的苗族史诗极好佐证。
(二)鼓舞的节奏
在湘西苗族中鼓舞的节奏各地不同。如花垣、保靖、吉首等县市和古丈的一部分地区,鼓点和鼓边打法独具特色,伴奏常在双边,以双手一快一慢来调节节奏。即左手打两拍,右手打一拍,打到高涨时,敲边鼓也随之加快。在花垣县境内还有一种鼓点,节奏极为复杂,敲边左手节奏为2/4拍,右手则打3/4拍,即左右手同时打第一拍,右手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