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免疫组化制片实践和体会.docVIP

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免疫组化制片实践和体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免疫组化制片实践和体会

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免疫组化制片实践和体会   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是一种古老而经典的染色技术,由于敏感性高,操作时间短而被广泛使用,也是研究生最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1]。免疫组化制片过程包括灌注、取材、切片和染色四个部分,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到最终片子的质量,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展示。作者在研究生期间采用ABC法进行了大量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DRG)冰冻切片的免疫组化染色实验,通过重视操作的每一个环节,改良优化一些细节,使制作出的脊髓片和DRG片质量大为提高,实验结果更为精准、美观。以下是在实验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体会。   1灌注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固定的质量。   灌注是免疫组化实验的第一步,主要包括两个环节:灌注液的配制和灌注时的操作。   在我们实验中通常配制含4%多聚甲醛的PB缓冲液作为灌注液,一般都能有较好的固定效果。但如果发现灌注后大鼠四肢不硬或取材脊髓太软时,可通过在灌注液中添加50~75%的饱和苦味酸,增加灌注液的组织穿透性和增强组织韧性来解决。我们早期实验中曾使用过一只十分难染的抗体TRPV4,在DRG中染色很多次都没有阳性结果。一次降低灌注液的浓度至2%后,可见有明显的阳性染色出现,因此适当降低灌注液的甲醛浓度,是一种针对难染抗原的方法之一。   做好准备工作后就可以进行灌注了,此过程并不复杂,但如果操作不慎,也会导致灌注失败,浪费辛苦所得的模型动物。在我们实验中会注意以下一些细节,通常都能取得较高质量的固定效果。①灌注前务必要彻底排尽管子内的空气和气泡,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止空气栓塞于小血管,影响灌流液与组织的充分接触。②在暴露心脏和升主动脉根部时不仅速度要快,而且视野要充分,尽量在心脏停跳后不久即完成灌注,促进灌注液的流动。另外,穿刺时可先在心尖处剪一小口,这样不仅能减少穿刺时的阻力,防止组织堵塞针头,也可降低因血容量急剧增多引起末梢微血管破裂。同时应注意穿刺时,针头尖端进入升主动脉内1~2 mm即可(大鼠),不宜过长,以免因针头顶住血管壁而增加灌流阻力;也不宜过短,否则部分灌注液可能会从心脏剪开的部位漏掉。③当灌注液进入体内后,大鼠出现四肢明显抽搐,肝脏发白,以及内脏鼓起即表明灌注成功。如果初次灌注或操作不熟练造成组织固定效果不好时,可将组织置于灌注时的同一灌注液中4~6 h,进行后固定以增加固定效果,但后固定的时间不要超过24 h,否则会形成结晶,影响染色结果。   2取材时组织的完整性对于标本的美观十分重要。   脊髓取材相对较为简单,注意操作时器械尖端紧贴椎骨一点点掀开骨片,避免划伤组织即可。但是DRG由于位于椎间孔内,标本小且位置深,直接去椎骨取材常易损伤DRG组织。因此,我们采用沿坐骨神经逆行追踪L4和L5神经至椎间孔,再沿神经走行方向用力将DRG从椎间孔拉出的方式进行取材,这样既能保证DRG结构的完整性,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也相对简单易行。而且即使神经被拉断,仍可通过掀开椎骨的方式取出DRG。需注意的是:如同时需要脊髓组织时,务必先取脊髓后拉DRG,否则会因牵拉对脊髓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   取材后的脊髓或DRG需在30%的蔗糖溶液中放置至组织沉底,目的是将组织中的水分充分置换出,以减少在冰冻时形成冰晶损伤组织。但蔗糖溶液易生霉菌,若要较长时间保存组织则必须在溶液中加入0.03%的叠氮钠,否则会使组织发生霉变而无法使用。   3切片的质量是染色的前提。   神经组织多采用冰冻切片。由于在组织冻结过程中,细胞内、外的水分都会形成冰晶,且冻结速度越慢,形成的冰晶越大,对组织和细胞形态结构的损害也就越严重。因此我们会在冻结前将组织浸埋于OCT包埋剂中,再速冻到-20℃,以达到尽量减少冰晶形成,且支撑组织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包埋剂的使用既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太少不能起到对组织的支撑作用,使切片时组织容易出现皱褶或碎裂,但太多也会增加切片后的漂洗过程,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包埋剂和组织的硬度不同,容易在切片过程中带离部分或全部组织,造成切片失败。   脊髓的实验常采用连续冠状切片,而DRG因组织小,为了得到最大组织截面通常采用矢状切片,且将片厚减小到10 μm以增加切片数量。但是由于切片薄,面积小且纤维较多,如果像脊髓片那样进行漂片染色,则可能会因漂洗过程反复挑起组织而造成损伤,而且染色结束后很难保证DRG片的平整,影响镜下观察。因此在我们的实验中DRG片均是在切片后即贴片。不仅如此,我们还进行连续贴片,通常一个大鼠的DRG可以连续贴出6张载玻片,每张玻片上4~5个DRG片,这样做目的是为了得到6套结构基本相似的DRG玻片,有利于进行相似结构不同抗体的对比实验。然而,贴片染色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反复漂洗等过程中容易脱片,因此对载玻片的前期处理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实验中对新购的载玻片依次要经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