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饮酒中无我之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饮酒中无我之境

解读饮酒中无我之境   【摘要】: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陶渊明诗人展现了自我远离世俗名利轨道的悠闲心态,为自我生命存在作出新的解释,同时再现了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即人的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全诗构造出物我两忘的美学境界。   【关键词】:隐士; 自然哲学; 和谐; 心远; 无我之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0920169-02      《饮酒》第五首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有许多传世名篇,其中《饮酒》组诗二十首是创作于他归隐田园后的12年(即公元417年)。苏轼说:“渊明之诗,篇篇有酒。”[1]这话虽有些夸张,却也道出了酒在诗人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饮酒赋诗是隐士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隐逸文学关涉诗酒更是隐士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   诗人在《饮酒》“小序”中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从中可以看出酒给诗人带来的是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快感,同时也使诗人陶陶然忘却世俗之累,挣脱人生的羁绊,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饮酒》中第五首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是属于“无我之境”。何谓“无我之境”?“无我之境”是相对“有我之境”而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要写出“无我之境”的诗,“人惟于静中得之”,诗人心中的“静”来自何处呢?   陶渊明虽为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了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如何能做到这样?回答是“心远地自偏”。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而陶渊明又何以能“心远”呢?   少时的陶渊明也心怀“大济苍生”之志,从其诗句“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固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杂诗》之二)中,人们都能感受到诗人胸中燃烧着报效国家的火焰。但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芝麻小官,不仅济世的宏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陶渊明生活在权力斗争的夹缝中达十三年之久,诗人在看透了官场的污浊、黑暗后,他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用自己的行动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于公元405年彻底地和官途决裂而回归田园。此后,诗人很自然地就把目光投向田园,希望在平静的生活中度过自己的余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隐居生活,诗人认识到躬耕虽苦虽累,但自然景色的优美、邻里乡亲的朴实、自食其力的畅快,都让诗人感到满足。如诗句“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就写出了诗人和亲邻们谈笑欢聚的气氛;如《怀古田舍》诗句“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表达出诗人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中的喜悦之情。可以说“坚持劳动、固守贫困的过程又是诗人思想发展的过程” [2]。   由于陶渊明心向田园,心无旁骛,所以才能做到“心远”。此处的“心远”便是诗人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这些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都认为是“宾”,并发誓扔下这些“宾”位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这就有了诗句说“心远地自偏”。原本深受道家哲学影响的陶渊明,在面对现实世界的种种龌龊、不平与丑恶时,选择了一条远离的道路:“心远”。从心理,精神上来抗诉车马喧嚣的现实世界,这是一种自我调节,自我趋衡的主观心理活动。还应该看到,“心远”的背后,不仅仅是对现实社会的排斥,更包含着对个体存在的发现与张扬。   在中国的哲学体系之中,儒学偏向于从人际关系之中来确定人的价值,即从群体之中来衡量个体的存在。与之相反的是,老庄哲学强调从繁复的人际关系之中摆脱出来,寻求个体的存在价值,反对人被社会异化是老庄哲学的核心,不受物役不再“丧已于物”:而在儒学之中,强调的则是个体身心在社会存在中求得稳定。但往往是社会存在涵盖了个体而成为非稳定的个体,强调在“此岸”中达到兼溶天下和自我的实现。在老庄哲学中,取得个体身心自由的指向是精神存在。“陶渊明不仅是诗人,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