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瞍朦俳优在俗赋形成中作用
论瞍朦俳优在俗赋形成中作用
摘要:《神乌赋》的发现,将俗赋产生的时代提前至西汉末年,而甘肃马圈湾汉代烽燧木简上有关《韩朋赋》的文字,说明敦煌发现的一些俗赋也是由汉代流传下来的。赋的形成同先秦时以赋诵为职能的瞍朦很有关系,《师旷》中保存了早期文赋的作品;赋的形成同以讲故事、表演戏剧的俳优也关系密切,《晏子春秋》中保存了早期俗赋类作品。俗赋主要是俳优创作而推动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
关键词:俗赋;辞赋;瞍朦;俳优;《师旷》;《晏子春秋》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9)02―0058―06
收稿日期:2008―09―23
作者简介:赵逵夫,男,甘肃天水市人,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
在敦煌佚书中发现《燕子赋》、《晏子赋》、《韩朋赋》之后,人们才知道唐代有一种通俗的民间小赋,用对话的形式,有一定的情节,语言通俗,对话部分句子整齐,基本押韵多为四言,风格诙谐。学者们或称之为“小品赋”,或称之为“白话赋”,或称之为“民间赋”,或称作“俗赋”,或称作“故事赋”。各有所见,称其一端。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采用“俗赋”这个名称。“俗赋”的叫法相对于传统赋的各种体式而言,大体可以体现这种赋的特点,遂被学术界所接受。容肇祖先生在其《敦煌本(韩朋赋)考》一文中提到“汉宣帝时王褒的《僮约》,便是类似这种体裁”。《僮约》虽不以“赋”为名,但形式上确与此类作品十分相似。此外曹植的《鹞雀赋》,左思的《白发赋》名称既作“赋”,形式上又与敦煌俗赋完全相同,则唐前俗赋存在的迹象,也依稀可寻。1993年,在东海县尹湾西汉晚期墓出土了《神乌傅(赋)》,则俗赋的上限正式提前到西汉末年,距王褒之时甚近。王褒的《僮约》用了当时存在的俗赋形式,是完全可能。
1979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敦煌西北的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现了一批散残木简,大约同于今人的废纸堆,其中一枚残简上的文字为:
书,而召?o?跷手?。?o?醵栽唬撼既「径?日三夜,去之来游,三年不归,妇
原整理者尚未弄清其书本事,释“?o?酢蔽?“?o?酢保?释“来游”为“乐游”。裘锡圭先生将其与敦煌发现的《韩朋赋》联系起来,释“?o?酢蔽?“韩朋”,情节上作了补充阐释,看来竟是《韩朋赋》的早期传本!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韩朋赋》中说,韩朋婚后出游,“期去三年,六秋不归”,“其妻念之,内自发心,忽自执笔,逐(遂)自造书”。“韩朋得书,解读其言。”“韩朋意欲还家,事无因缘,怀书不谨,遗失殿前。宋玉得之,甚爱其言。”简文开头的那个“书”,即相当于《韩朋赋》中“宋玉得之”的那个“之”,指韩朋妻寄韩朋的书信,韩朋遗之,为宋玉所得。简文中说“三年不归”,而《韩朋赋》中说“期去三年,六秋不归”,只不过是流传中形成的差异,最多只能说是情节的发展,然而总未离开“三年”之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简文中反映的也是对话体,而且同样是四言。流传七八百年时间而仍然保持如此相似的状态,令人惊异!由此可以知道,不仅汉代有很多具有故事情节、用对话体、语言整饬、大体押韵的俗赋作品,而且唐代有的俗赋也是由汉代流传而来的。
当然,各种口诵文学在流传过程中总会有所变化,区别只在变化程度之大小而已;尤其民间口耳相传的作品,人们总会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及讲述者的阅历,对它进行加工,丰富它的情节。而口耳相传中的误听、误记,也成了民间文学演变、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与《韩朋赋》类似的有1931年张凤编《汉晋西陲木简汇编》中所公布斯坦因在第二次中亚考察中所得一条汉简的简文。这条简上的文字同敦煌发现《晏子赋》中晏子回答梁王的话基本一样,只是作者不作“晏子”而作“田章”。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古今一些看起来关系不大的作品实际上却存在着渊源关系。这对我们研究民间文学或曰口传文学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地下出土的文献材料一再地提醒我们,对这种长期淹没的文学形式应该进行认真的研究,而不能守株待兔式地只是等地下再出土文献。
俗赋因敦煌发现的《燕子赋》等而得名,如果严格以《燕子赋》等地下出土的汉唐四篇俗赋为样本来按图索骥的话,汉以后除了前面提到的《鹞雀赋》、《白发赋》、《僮约》,也就是扬雄的《逐穷赋》、《都酒赋》(残),傅玄的《鹰兔赋》(残)等有限的几篇。但如果按“俗赋”这一概念去寻找则可以划入其范围的作品似乎还不少,如王褒的《青须髯奴辞》、蔡邕的《短人赋》、束皙的《饼赋》等。谭家健先生的《束皙的俗赋》一文,则是将束皙的《劝农赋》、《贫家赋》、《读书赋》、《近游赋》同《饼赋》一并看作俗赋的。
要揭示俗赋的形成与发展状况,首先要挖掘、认定一批作品,包括各个时代的,尤其是唐代以前的。因为五代以后时间稍近,可供考察的材料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