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方山区生态环境对粟类作物种植技术规约作用.docVIP

论南方山区生态环境对粟类作物种植技术规约作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南方山区生态环境对粟类作物种植技术规约作用

论南方山区生态环境对粟类作物种植技术规约作用   摘 要:“粟”起源于我国北方黄土高原,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汉代及以前各王朝的法定赋税粮种。这一税赋惯例的部分延续一直延伸到唐代。随着王朝统治范围的扩大,南方本来不是粟?作物适宜种植的地区,但出于向中央王朝缴纳赋税的需要,也不得不规模性种植粟类作物。“粟”被引种到我国南方地区后,由于南北气候条件迥别,所处生态背景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而“粟”的生物属性却不会轻易改变,其结果必然使得我国南方和北方粟类作物的种植技术也会相应地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北方,粟类作物种植的成熟技术是“区种法”和“代田法”,而在南方则只能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在山区种植。我国南北粟类种植技术的这种差异性集中体现为生态环境对耕作技术走向的规约作用。   关键词:粟类作物;生态环境;种植技术;规约作用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6)02-0014-07   一、粟的生物属性及其原生地的种植技术特点   粟(Setaria italica),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广泛栽培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和热带,中国黄河中上游为主要的栽培区,其他地区也有少量栽种。粟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谷粒的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1]。   粟的籽粒色黄而细小,因而在唐宋以后的南方各地又将它统称为“小米”,但在唐代以前的典籍中,“粟”却被视为黍、稷、粱、秫的总称。此外还有众多别名,如玉粟、禾(秦汉前禾皆指粟,后世始以稻为禾)、芗萁 、谷(俗称“谷子”)、香其、香萁 、籼粟 、秫 、野人毛、粢 、粱等等[2]。   有关粟类作物种植的起源,学术界已有定论,大多主张起源于中国的北方黄土高原,其种植的最佳生态背景包括典型草原、疏树草地、干旱草原等。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我国是栽培粟最早的国家。2001年至2003年,考古工作者对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沟遗址进行了发掘,结果发现有粟、稷和大豆的炭化种子。这些种子自然成了粟类作物人工栽培的铁证。这些种子据C14测定大约距今8000-7500年,因而,这次远古粟种的发现自然成了我国粟类作物种植起源甚早的有力佐证。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找到比这次考古更早的粟类作物种植的文化遗存[3]。   粟类作物是一种耐旱,耐寒,耐盐碱的旱地农作物,适宜干旱草原生态系统种植,粟类作物在碱性土壤中生长良好。据史料记载,粟类作物适宜种植的是沙质“黄壤”,即碱性含沙粒的土壤。这种土壤在《尚书?禹贡》中被誉为“上上之土”。此前的史学工作者对《禹贡》研究颇深,成果丰硕,但研究的重点工作集中在文献的本身,对《禹贡》反映的土壤等次高低的划分依据却关注不够,以至于今天的读者不免感到纳闷,在今天被视为生态脆弱区的河套及河西走廊,为何《禹贡》将其评估称之为“上上”,而今天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土壤反而被评估为“下下”。消除类似困惑的关键全在于我们必须注意到,先秦时代王朝的实物税赋是以粟类作物为基本征收粮种,因而《禹贡》对土壤等次的划分,很自然地是以适合粟类作物种植为依据。然而,数千年间,我国农业的主种作物已从粟变为麦,再变为稻,古今评价土壤的标准肯定不可同日而语。要排除这种评价上的偏差,必须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观,要回到那个特定的时代。   《禹贡》划分土壤等次的理由,在汉代也得到了传承,同样是以粟为主要税赋粮种。汉代文献留下的记载自然与《禹贡》反映的内容具有明显的承传性。《史记?夏本纪》载:“冀州,…其土白壤。赋上上错,田中中……;?W(兖)州,…其土黑坟,草繇木条。田中下,赋贞,……;青州,…其土白坟,海滨广舄(泻),厥田斥卤。田上下,赋中上;……徐州,…其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其田上中,赋中中。……扬州,…其土涂泥。田下下,赋下上上杂。……荆州…其土涂泥。田下中 ,赋上下。……豫州,…其土壤下土坟垆。田中上,赋杂上中。……梁州,…其土青骊。田下上,赋下中三错。……雍州,…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4]按照孔安国的注解,九州的土壤及赋税排名如下表:   从表1中司马迁对土壤的等次排名来看,黄壤土、赤埴坟土以及白坟土被排在前三位。“黄壤”土是典型的沙质碱性土壤,“赤埴坟”土也呈碱性,强碱性的“白坟”土因“厥田斥卤”(即土壤中盐碱化严重而使土壤呈现白色)而位列第三。而荆州、扬州两地湿润的“涂泥”土排在最后,位列后两位的两地因有古云梦泽和震泽两大湿地而呈现出泽国水乡的景象。这样的生态背景粟很难种植,因而这样的土壤在当时几乎无价值可言,排名“下下”,理所当然。司马迁的如此排名令当代人无法理解,如今我们认为适合水稻生长的富饶的“涂泥”土地被排在最后,而当代人认为的因严重盐碱化而贫瘠的“斥卤”之地居然被排在了第三位。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