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耻中歌剧与狗
解读耻中歌剧与狗
摘要:在库切的小说《耻》中,主人公卢里一直想创作歌剧借以思考两性间的关系;在作品后半部,卢里又把大部分时间消耗在动物诊所。歌剧和狗几乎耗尽卢里所有的精力,也占据作品相当大的篇幅,这对惜墨如金的库切而言似乎是令人费解的。本文作者认为艺术和动物在本质上是卢里新条件下的生存基础,是在个体与时代的困境中寻找的突破路径,是文学家库切为后殖民时代的南非开出的疗救药方。
关键词:库切 歌剧 狗
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Disgrace)从表象看,既没有什么艰深难懂,也不会使人感到神秘莫测,作者似乎只是冷静地为我们讲述发生在大学教授身上的“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① 然而,它实际上是一部非常“政治化的小说”,② 库切带着极大的困惑描绘了后殖民时代南非的许多边缘性的、敏感的冲突:教授的身份与性问题的解决方式;偷窥的欲望与保持隐私的权利;坚守的代价与逃离的苦痛;生命的消解与亲情的丧失……这些棘手的问题正日益泛化成全球性病症。③ 可以说,库切是在用小说进行思考,这使得作品呈现出寓言式的诱惑。然而,让读者感到迷惑的是作品中的两条线索,一是歌剧,从小说开始卢里就已经在思考,但直到接近尾声时才真正进行创作;另一条是由动物扮演的角色,特别是狗,构成小说后半部分的中心意象;而且,随着情节的发展,两条支线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在卢里生活中占据的份额日益加大。从篇幅看,它们占据小说的三分之二,这对于仅二百页的作品显得特立独行。对于本文,我们想探讨的就是歌剧和狗对身处于“这个时代,这个地方”的卢里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一 歌剧
在小说的叙事开始之前,卢里已经发表三部批评作品并搁笔多年,他一直想以诗人的生活为原型创作一部音乐剧《拜伦在意大利》,对两性间爱情进行思考,并以诗人的经历证明自己的性冒险。卢里的创作活动分散在小说的不同章节,如果我们把这些零星的片断集中起来,就不难发现其思想演变轨迹,卢里的创作过程本质是在借歌剧进行思考,企望寻求南非白人“突破历史性死胡同的”④途径。库切选择拜伦显然具有深刻的反讽意义。在个体与环境发生冲突时,坚守历来被认为是文人的优秀品质,但是,当环境给不出坚守的理由时,不甘承认失败的知识分子常选择逃离,退回内心世界,在艺术、科学等形而上的思索中寻求精神家园,实现别样的坚守。作为公众视野中的“神职”人员,他们敏感于自身的精神属性,在潜意识中不断挣扎,被动的逃离演绎为精神的流放,标示着固有观念的彻底终结。要成为葛兰西说的有机知识分子,必须走出社会和自己为自己设定的重围,并在突围的过程中实现精神再生。⑤
我们知道,拜伦终生都是伟大而悲壮的反叛者,虽有察人的慧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力量,但先天的残疾,使他既不能从戎,也不能从政,与生俱来的过人热情和善良被冷酷的家庭与社会所伤害,炽热的爱被冷却,孤僻的性格演绎成对社会的怨恨,他认为自己是被上帝驱逐的人,是神冷淡了自己,因而违拗地与神犟了一辈子;和卢里一样,拜伦觉得让别人介入自己的感情世界是难堪的,希望在情感世界中能任凭自己漫游;当他被贵族社会拒绝时,怀着一颗“被人踩烂的心”逃往意大利。王尔德说过:“人生因为有美,所以最后一定是悲剧。”倘若没有惨淡的生涯,没有失恋、分居、被迫害、被放逐、孤独无助的痛苦,这世界决不会收获一个不朽的诗人。
在《耻》中,卢里陷入相似的流言蜚语,他同样要逃避。不同的是,拜伦逃往欧洲革命的中心,卢里则逃到乡村的小农场。当拜伦感到生的厌倦时,毅然投身于烧炭党的斗争,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人;卢里却寄情于艺术和狗,卢里的逃离把我们的视点从城市转到乡村,我们不能不联想到托尔斯泰笔下的聂赫留朵夫,读者将追随主人公的足迹目睹发生在城市和乡村的一幕幕戏剧。按照卢里的设想,他要写拜伦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与年轻的情人特蕾莎及其丈夫生活在拉汶那的日子。起初,他打算借用大部分的音乐,而且,头脑中不时闪过尚未动笔的作品中的台词、音乐调子和歌词片段。但是,我们看到,他真正开始创作却是在农场遭到袭击后,此刻,他完全无法按照原来的想象进行,仿佛在新的状态下,拜伦式的讽刺失去了它原有的气味。返回开普敦,在被扫荡过的房子里,卢里重新开始创作。新构思中,拜伦早已不在人世,中年的特蕾莎变成矮胖的寡妇,和年迈的父亲蜗居在甘巴别墅,哀伤地呼唤她一生一世的爱。这或许是卢里选择特蕾莎的一个原因,想从特蕾莎那里学会怎样面对,“特蕾莎也许是世界上惟一能拯救他的人。特蕾莎超越了尊严……她心怀永世的愿望,而且把这样的愿望唱了出来。她永不会死去。”(库切:《耻》,张冲、郭整风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以下凡引此书均只注页码)此时,卢里感觉到那些巧取来的歌曲远不能表达人物的需要,他们需要有完全属于自己的音乐,正如《唐?璜》的伟大在于“完全拒绝别人的模仿”。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