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建俊探索中西融合 走中国油画创新之路.docVIP

詹建俊探索中西融合 走中国油画创新之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詹建俊探索中西融合 走中国油画创新之路

詹建俊探索中西融合 走中国油画创新之路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院长、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主席詹建俊是新中国建立后成长起来最早的一代艺术家,也是中国油画的开拓者之一。詹建俊长期从事油画专业的创作、教学及学术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追求大气、壮美、新奇、浑原、高昂的主调,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完美结合,不仅创作了《起家》《狼牙山五壮士》《高原之歌》《回望》《潮》等一系列影响久远、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成为近代中国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里程经典。还长期领导、主持全国油画艺术的展览、评选及研讨活动。   从“国画”到“油画”   詹建俊原籍东北,生在沈阳市,但从小就在北京生活,在北京长大。1948年,在考入北平国立艺专之前,詹建俊基本上接受的都是传统文化的影响。父亲年轻时在村里教书,后来外出做事,喜好字画。小时候,父亲就常领着他去参观中国书画展。受此影响,在上小学四五年级时,他课余加入了由几位国画家主办的“雪芦画社”,跟着老先生学习工笔人物画。从那时起,他开始知道中国有吴道子、张大千、蒋兆和等大画家。至于莎士比亚、罗曼?罗兰、贝多芬、肖邦、达文西、伦勃朗……这些西方文化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全是在进入北平艺专和中央美术学院以后才知道的。以进入艺专为分界线,前后两种文化的不同影响由中到西的变化界限分明。   詹建俊在艺专和美院学的是西画科和绘画系(后改称油画系)。1953年,本科毕业时学院却将他分配到了彩墨系(今国画系)当研究生学习国画,由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等先生任教。但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在研究生结业之前,随叶浅予先生到敦煌临摹壁画回校不久,叶先生就通知并动员他去学油画。   詹建俊原本是学西画专业的,现在能有机会再学油画,自然没有意见。这样,他的专业又由国画转到了油画,而且此后就一直没再离开过油画专业。   《起家》和《狼牙山五壮士》   文化部举办油画训练班,聘请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来华执教,各地高等美术院校纷纷从青年教师中选拔油画训练班学员,詹建俊则成了中央美院选中的学员之一。   马克西莫夫虽不是当时苏联画坛最有声望的画家,但他却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教师。在油画训练班学员中,詹建俊的画风是最不像马克西莫夫的学员之一。他选定的毕业创作题材是表现开垦荒地的青年生活,詹建俊的成名作《起家》由此诞生。正是这幅《起家》,后来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国际美术竞赛中获得铜质奖章。   《起家》使年仅26岁的詹建俊声名远播。但是对詹建俊而言,他在乎的不是获得多大声名,而是看到了希望?D?D从此他要践行自己的艺术理想。   他在油画训练班学习时就主张不要学得与马克西莫夫一样,而提倡学习马氏的基本方法,在创作中融会自己的思想感情。   20世纪六十年代初,艺术氛围稍为宽松,詹建俊对当时视为“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西方画家如马蒂斯、莫迪里阿尼产生了兴趣,更加明确了形式探索的目标。1959年问世的《狼牙山五壮士》便是他在形式领域迈进的又一代表作。在《狼牙山五壮士》中,詹建俊通过人与山的比拟造型,形成了这幅在当时艺术氛围中最有意象感和象征性的作品。也可以说,是形式的因素使这个主题确立起来。《狼牙山五壮士》由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并出版独幅精装画页,被列为建国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美术作品,标志着詹建俊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他在油画界的地位。   描绘人民精神风貌 展示时代发展风采   艺术是画家对生活的感受与沉淀。“文革”以后,詹建俊先后两次陪同叶浅予老师深入藏区,体验生活。老老少少的藏族牧民,性情时而温驯时而倔强的牦牛,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嘹亮强悍的牧歌……这些印象储存、积累在詹建俊的脑海里,始终磨灭不去,时间越长,发酵越浓,使他产生了创作《高原之歌》的念头。   《高原之歌》在展览上一露面,便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野。晚霞中的藏女引吭高歌,落日衬映出她逆光的身影,雪域并非凄冷,而是充满辉煌。人们惊叹画家感受到了藏民的理想和生命的倔强,更惊叹他敢于运用热烈的红色。由于红色在“文革”中成为政治的象征已经泛滥,“文革”后大部分画家把它挤到调色板的角落。但在詹建俊的作品中,红色不再是被人曲解了的标准色,而是复苏的生命热情的象征。   紧接着,詹建俊的名作《回望》问世,作品把人们对文革的反思,对不能局限于过去辉煌的思考,通过万里长城这一载体刻画得淋漓尽致。   1984年,詹建俊创作了油画《潮》,这是一幅表现当代中国农民的作品,被誉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詹建俊以涌动绿潮的原野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信心的青年农民。显然,画中翻卷的绿浪既是吹染江边的春风,更是社会重新焕发生机的昂扬心志。任何一个观画者,都会被这幅画所传达的春天与生命的气息所感染。画面中,詹建俊借用刚刚发芽的杨柳枝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