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贵州地方流官政权建立过程及特点.docVIP

论明代贵州地方流官政权建立过程及特点.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明代贵州地方流官政权建立过程及特点

论明代贵州地方流官政权建立过程及特点   内容提要:明代是贵州逐渐建立王朝直接控制下地方流官政权体系的重要时期,但发展的过程却较为缓慢。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背景,使明代贵州地方流官政权的建立过程、空间分布和运作模式呈现出与内地不同的特点。大多数流官政权是在卫所制下逐渐建立起来,或者采取“军政合一”的流官政权形式,改土归流的进程也是渐进而漫长,这些决定了流官政权存在设置上的依赖性、政权体系上的不完善性、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性等特点。   关键词: 明代 贵州 流官政权 建立过程 特点   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1)03-109-114?お?      明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布政使司的设立,标志着贵州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省级政区。而在明代以前,历代封建王朝以其荒远贫瘠,一直采取“以夷治夷”的羁縻策略,并没有建立起像内地一样真正有效的地方行政体系。到了明代,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经略,逐渐将贵州纳入实际控制之中,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建立流官直接控制下的地方行政机构。由于贵州“夷多汉少”的民族构成以及少数民族频繁的反抗斗争,使得明代贵州地方流官政权的建立离不开卫所的军事保障,导致流官政权的建立过程、空间分布和运作模式呈现出与内地不同的特点。从目前对明朝政府治理贵州所采取的政治军事措施的研究来看,多集中于考察都司卫所的建置和改土归流等问题 参见陈国安、史继忠《试论明代贵州卫所》(《贵州文史丛刊》1981年第3期),刘如仲《明代贵州卫所的建置》(《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5年第6期),郭红《贵州都司建置研究》(《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1期),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8226;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龚荫《中国土司制度》(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等。 ,而对于地方流官政权的建立过程和运作模式的演变缺乏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对军民卫、军民府这类特殊的“军政合一”的治理模式在明代贵州地方政权运作中所起的作用疏于关注。此外,对于明代贵州地方流官政权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特点及其原因,也少有全面的分析。有鉴于此,笔者试作如下探究,以求教于方家。   一、明代贵州地方流官政权的建立与运作演变   (一)从军民卫到卫所制下流官政权的建立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遣傅友德等率30万大军征服云南,为了确保对云南的控制,一方面留沐英世代镇守云南,另一方面打通从湖广经由贵州通往云南的通道,加强腹地与西南边疆地区的联系。贵州地处云南与湖广交通的枢纽位置,对贵州的控制直接关系到对云南的控制,正如万历二十八年(1600)贵州巡抚李化龙在《黔省善后事宜疏》中说:“贵州四面皆夷,中路一线,实滇南出入门户也。黔之设,专为滇设,无黔则无滇矣。”[1]鉴于贵州通道的重要性,明朝政府对该通道采取了军事控制的措施,先后设置了贵州卫、平越卫、普定卫、安南卫、普安卫、安庄卫、清平卫、兴隆卫、龙里卫、新添卫、威清卫、平坝卫、贵州前卫、镇远卫、清浪卫、偏桥卫、平溪卫、黄平千户所等18卫所,以重兵防守该交通要道。同时为了解决军人及家属的口粮,在通道沿线开展屯田,宣德时贵州屯堡达到700多个[2]。可见明初贵州的卫所从一开始就具有军事和生产的双重性质,具有“以守为屯”[3]的功能。不仅如此,明初贵州的卫所还管辖一定的地域,属于实土卫所,具体表现在军民指挥使司(即军民卫)的设置上。周振鹤先生指出,明初边疆地区的部分卫所有自己的管辖地域和户籍,俗称为实土卫所,成为行政区划的一种[4]。明初贵州的军民卫作为军管型特殊政区,是在地方流官政权建立以前的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根据史料记载,明初洪武年间贵州的许多卫都曾改置为军民卫。比如洪武十五年(1382)升普定卫为军民指挥使司[5],洪武十七年(1384)升平越卫为军民指挥使司[6],洪武二十二年(1389)改普安卫为军民指挥使司[7],洪武二十四年(1391)改贵州卫为军民指挥使司[8],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贵州都司所属龙里、新添、都匀三卫为军民指挥使司[9]。   军民卫作为设置流官政权前的一种过渡性制度设计,为贵州地方流官政权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这种条件具体表现为:卫的治所为流官政权提供现成的城池、公署;卫所管辖的户口是流官政权的人口基础;卫所的军事保护是流官政权得以正常运转的保障。因此,明初贵州地方流官政权首先是在卫所制下发育起来。正如明人王士性所说:“其开设初,只有卫所。后虽渐渐改流,置立郡邑,皆建于卫所之中。卫所为主,郡邑为客,缙绅拜表祝圣皆在卫所。卫所治军,郡邑治民,军即尺籍来役戍者也,故卫所所治皆中国人;民即苗也,土无他民,止苗彝,非一种,亦各异俗。”[10]地方流官政权置于卫所城池之中,生动地说明了贵州地方流官政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