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旭汉语诗学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许世旭汉语诗学研究

许世旭汉语诗学研究   主持人语:汉语新诗越来越成为覆盖我们星球的诗歌现象:写作和研究汉语新诗的,既有中国两岸四地的诗人和学者,也有侨居海外的华人诗人和学者,同样,还有外国诗人和学者。就写作汉语新诗而言,不说侨居在外国的华人诗人(数量很多,而且越来越多),单说外国人中的汉语诗人,目下就已经有了一个可观的队列。随意地举出一些姓名吧:马来西亚有吴岸、贺兰宁、苏清强、适民、杰伦、王涛、晨露、孟沙、彼岸和方昂,新加坡有秦林、方然、周粲、陈剑、长瑶、简笛、希尼尔、南子、史英、沈壁浩和曦林,这两个以华族为主的国家被称作今日地球村的汉语新诗重镇。菲律宾的云鹤、月曲了、明澈,印度尼西亚的顾长福、旭阳,越南的林小东,韩国的许世旭,文莱的海庭,法国的黄玉顺,以及泰国的曾心,他们可都是土生土长的外国诗人。而且这是一份随意性很强的很不完备的名单。在汉语新诗的研究中,韩国的许世旭教授和朴宰雨教授、日本的秋吉久纪夫教授和岩佐昌璋教授、泰国的曾心先生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对于汉语新诗的外国群落,我们应该加以注视和研究。本期我们推出的熊辉博士研究许世旭的论文,就是想在这方面来一个启动。同时,许世旭教授刚刚去世,我们刊出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诗论家孙玉石先生的文章,这也是我们对这位我们敬重的老朋友的悼念吧!《葡萄园》是台湾已经创刊近半个世纪的重要诗刊,它的诗学主张具有强大影响,本期我们推出有关论文,请读者一读。   捅要:许世旭先生是当代韩国最负盛名的汉语诗人和汉学家,他的汉语诗学思想是海外汉语新诗研究的典范。许世旭先生的汉语诗学研究,主要来源于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长期的阅读体验,也来源于他长时间地体验并融入汉语文化生活。许世旭先生构建了成熟的汉语诗学方法论体系,能够跳出中国大陆或台湾学者研究新诗时“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当局者迷”的局面,具有丰富的诗学内容。但同时,他的汉语诗学思想在具备中国诗歌审美属性的同时,也涌动着半岛文化和高丽民族的文化性格,隐现出挥之不去的民族情愫。   关键词:许世旭;汉语诗学;获得语写作;民族性;汉文化;韩文化   中图分类号:1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1)02-0024-06      许世旭(1934-2010),韩国任实人,1960年赴台留学8年,先后获得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研究所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1968年学成回国后,历任韩国外语大学及高丽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担任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会长、韩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研究员、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客座教授、复旦大学顾问教授。许世旭是当代韩国最负盛名的汉语诗人和汉学家,1961年起用中文写诗,出版了汉语诗集《雪花赋》、《东方之恋》以及《一盏灯》,是迄今为止少有的被中国文学界承认的外籍汉语诗人。他也在致力于研究中国诗歌及中国文学史的近50年时间里,出版了《中国现代诗研究》、《新诗论》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等多部专著,逐渐积淀起了丰富的汉语诗学思想。      一、许世旭汉语诗学的来源      作为一个获得语写作者和韩国汉学专家,许世旭的汉语诗学思想来源于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阅读经验,也与他长时间地体验并融入汉语文化生活密不可分。   许世旭汉语诗歌研究的造诣首先基于他对中国文学的广泛阅读。许先生对中国文学的接触始于赴台留学之前,他在一次笔录采访中谈到了早年阅读中国文学与古典诗词的情景:“我还没有认识中国以前,先吸收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诗歌的营养。当我初中三年级,第一次读到《北京印象》之一篇散文,开始向往中国。韩战爆发那一年,我正是高中一年级,先父命我不要出门,叫我别管内外风云,请一位家塾之老师教我中国的文言与诗词,先从千字文起习字,再从唐诗三百首起念诗。结果会背几百首诗词,并酷喜她的节奏与意境。当时虽然年轻,而能把握住中国诗词里所含蓄的高度的艺术性,例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等之余韵美。还有她的信仰感,就是诗悟如禅悟的境界。”许先生一直喜欢“豪放飘逸”的带有“塞地风味”的古典诗歌作品,至于乐府诗、绝句和现代新诗则直接影响了他的汉语新诗创作。年幼时对中国地理层面的向往与诗歌艺术层面的体认,让许世旭坚定了选择汉语文学的道路,以至于他后来在中国现代诗的研究中,也非常注重从古典诗歌艺术比如“言外之意”和“意境”等角度去研读新诗。   更为重要的是,许先生的汉语诗学来源于他融入了中国文化语境和现代诗创作语境中的一种诗学精神,并以切身体验强化了他汉语涛学思想的深度和纯度。有资料显示,许先生20世纪60年代初到台湾后,很快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生活环境,“唐人之脸”、“半个中国人”或者“汉化之棒子”,就是对他汉文化身份的形象而生动的写照,他与台湾诗坛上很多活跃的诗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有人回忆说:“大家也都忘了他的真正血统,感觉上,他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