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伦理在构建和谐世界中作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儒家伦理在构建和谐世界中作用

论儒家伦理在构建和谐世界中作用   [摘要]在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儒家伦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儒家伦理中所蕴涵的群体主义、和平主义、仁爱主义等人类共生主义的道德理想,是人类谋求共同生存与发展、和谐与进取、完善和提高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和文化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 和谐世界儒家伦理人类共生主义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7)04-0038-04    如果论及儒家伦理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作用,我们应首先注重儒家伦理中所蕴涵的人类共生主义的道德理想。所谓共生主义,就是谋求人类的共同生存与发展、完善和提高。在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方面,我们最需要提出和最应该珍视的是儒家人类共生主义道德理想中的群体主义、和平主义、仁爱主义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实践。      一、群体主义      以群体为本位是儒家人类共生主义道德理想的核心。儒家伦理的“应然”要求,其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将个人的利益和发展融汇在群体的利益进步和发展之中,将个体融进群体之中;倡导个人在为群体利益的实现而努力中实践人生,实现人生的价值。   被朱熹称为“儒者第一义”的义利之辨,其实质是公私之辨。程颐讲:“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才出义,便以利害也。只那计较,便是为有利害;若无利害,何用计较?利害者,天下之常情也;人皆知趋利而避害,圣人则更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不当为,便是命在其中也。”(《遗书》卷十七)儒家要个人节制自己的欲望,不使个人欲望的膨胀危害到群体的利益。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要人们以“义”来判断个人的行为是否合于道德,而“义”所涵盖的内容是群体的利益和要求。在儒家看来,个人一群体一国家应该统一起来。一个人要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首先要积极人世,人不能将希望寄托于天国,寄托于来世,而应该在现实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去寻找生活的意义与幸福。尽管有时明“知其不可”也要努力去做、去奋斗,如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孟子?万章下》)――担责任于己肩。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责”,既是责任又是义务:社会正义的获得,大道的实现,不能靠上帝或神的恩赐,必须靠每一个人自己的努力,靠个人自觉地奋斗与牺牲。其次要努力在群体中创建事功,实现自己,寻求永恒与不朽的人生意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难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立德、立功、立言,人要在群体中寻求可“立”者,创建可“立”者,不能随世漂流,无所事事。曾子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弘道建功,不屈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儒家极力推崇和倡导的个人的价值观、理想观。   在处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时,“义”这个主线贯穿始终。“义”为宜、应当、当然。儒家所言“义”,既可以解释为民众之公利,又可以解释为人之为人者;在群己关系上,二者兼而有之。儒家对人的行为的裁制既重民众之公利,又重人之为人者,其中贯穿着人道、人情、人性,贯穿着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儒家群体主义社会发展的图景是“大同”式的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大同的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养、有归的社会。其中,群体利益的拥有是建立在个人利益拥有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大道”的倡行是奠基于每一位成员“皆有所养”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儒家追求的“大同”社会是“民为邦本”的社会。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儒家的群体主义并不只唯统治者的马首是瞻。孔子坚决反对“苛政”,指出:“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他推荐的是尧、舜、禹式的,为民众尽心竭力,“身执耒锸,以为民先”,“手不爪,胫不毛”,“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不入”的统治者。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其中解决民众生计和得民心是“民为贵”的核心。所以,他对不问民众生死、过着腐朽生活的当政者,持强烈的反对态度,指出当时社会:“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他指出当政者应该不违民,不离民,不欺民,应该“与民同乐”。“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