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词曲赋在红楼梦中叙事作用
诗词曲赋在红楼梦中叙事作用
一部《红楼梦》不知倾倒了多少代人,而《红楼梦》中那些精彩绝伦的诗词曲赋不知让多少人为之慨叹、伤情、迷茫。这些诗词不仅构思巧妙,切合人物身份,更是作者讲述故事情节的手段,有些诗词完全融于小说故事的情节中,如作者喜欢欲先隐写人物的未来命运,于是,这些诗词往往具有预示的叙事作用,可以说,读懂了《红楼梦》中的诗词,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尤其是书中前五回的诗词曲赋,不仅有预示的叙事作用,又表现了作者的创作思想,更是奠定了全书的基调,使人对全书的悲剧结局先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一、预示的叙事作用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其他小说中诗词所少有的,那就是作者喜欢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是全书的总纲,书中主要人物中的命运在此回中借助诗词予以了限定。在太虚幻境,普天下的女子全都进了痴情、结怨、朝啼、夜怨、春感、秋悲等司,金陵十二钗则全部进了“薄命司”,其中的“判词”均用诗韵文写作,从中可以看出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请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之一,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这一页的判词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将图画和判词联系起来看,图画寓“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之意。两株枯木,即“林”字,一围玉带,谐音反读为黛玉;雪,谐音薛,金簪意即宝钗。判词首二句,以乐羊子妻和谢道韫的典故,写薛宝钗德性贤淑,林黛玉才思敏捷,此二句预示了薛林的悲惨命运结局。玉带不系在腰间,却挂在林中,象征林黛玉纵有才华,命运却很悲惨。玉簪不带在头上,却埋在浓雪之中,象征薛宝钗独守空房的冷落与凄苦的结局。
第五回以“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上的图画,以及图画上的判词和红楼梦曲,预示以钗黛为首的贾府十几位女儿的性格、命运、结局。如“正册”上预示探春性格、命运、结局的那一页上的图画是“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女子,掩面泣涕之状。”判词则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海。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14支曲关于探春的那首《分骨肉》则是:“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图画上的“两人放风筝”就是遣探春远嫁的说媒者,放走风筝,喻探春有去无回。“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涕泣之状”是探春远嫁,生人做死别的明确暗示,图画只是粗略的预示了探春的命运与结局。判词则包括探春性格在内的一生遭际作了概括,“才自精明志自高”写探春是个有志知才能的女子,为人精明能干,才智甚高,就是这样的才女却避免不了远嫁的悲剧命运。她一度代理管家之职,秉公行事,兴利除弊,可又“生于末世运偏消”,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分骨肉》一曲,对探春远嫁,一去不归的悲惨结局作为更为详细的预示,曲名“分骨肉”,意在表明探出远嫁,与骨肉亲人分别的意思,“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写探春不得已远嫁。曲中“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也是她一去不归的明证。曲末“牵连”二字是说心里牵挂惦念,此曲以探春离别亲人之辞,语言也甚合其为人。探春本是颇有英气的女杰,故于临别骨肉分离之际,仍能不因悲痛而失态,只是尽力劝慰爹娘珍重节哀,而无一字自诉衷肠。
《红楼梦》的预示,还体现在故事情节的预示上,如《解注》“蛛丝儿结满雕梁”为“潇湘馆、紫(降)云轩等处”预示了80回后,有关黛玉、宝玉的情节。“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预示了薛宝钗、史湘云白首孀居的情节。“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预示了柳湘莲日后做强梁的情节。“蓬窗”换作“绿纱”说是雨村一干新荣爆发之家。“致使枷锁扛”也是贾赦、雨村一干人,预示了80回后,他们因贪财、作恶而获重罪的情节就更加清楚了。“穿紫袍的”,说是“贾兰、贾菌一干人”,贾兰的官运在李纨册子的判词和曲子中也可得到印证。又如上面提到的探春的判词“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并参考判词前的画面,那么此二句是预示了清明节贾府全家将在江边送探春远嫁海疆的情节。
《红楼梦》的预示,还体现在对故事结局的预示上,第一回末尾的《解注》,开头四句“陋室空堂,当年芴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是总写对以贾府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败亡结局作了预示,形象的勾画了封建末世,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为权势利欲剧烈争夺,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图景。同时第五回对悲剧结局也作了清楚明白的预示,第五回《红楼梦引子》“因此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