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黄石地区古近代矿冶遗址专题调查探析其兴衰 - 黄石市社会科学界 ...
从黄石地区古近代矿冶遗址专题调查探析其兴衰
陈树祥
黄石地区的铜铁矿资源是历代王朝所倚重的战略物质,是古代湖北矿冶文化的发源地,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根据近二年来对黄石地区古矿冶遗址专题调查资料,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和相关文献,试对本地区清代以前的矿冶业的兴衰成因略作探析,以求教于大家。
一
黄石区域地理环境优越,矿产资源丰富,适宜古代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不仅孕育了深厚的考古学文化,而且产生了灿烂的矿冶文化。去夏今春,进行的古矿冶遗址专题调查,从宏观上对初步认清这一地区的古矿冶遗址的分布情况、文化内涵及历史发展脉络等。经统计,发现古矿冶遗址141处,具有管理矿冶性质的城址4处,各市县矿冶遗址基本情况可见《黄石市域古矿冶遗址类别一览表》。
从表中可见大冶市境内分布最为密集,己发现古矿冶遗址121处、城址3处。 此外,黄石市城区有6处,阳新发现矿冶遗址17处、城址1处。从时代观察,有先秦时期聚冶遗址89处、城址3处,先秦以后的遗址共6处、城址1处,商晚至隋唐采冶遗址2处、宋代2处,有42处遗址仅发现有炼渣,尚难确定时代。目前,发现的145处古矿冶遗址及城址分布范围较广,东至本区域的长江边,南至阳新县城银山,西北至梁子湖东南岸①。
从遗址功能分析,这批矿冶遗址可细分为采冶遗址、聚冶遗址、冶炼遗址及具有矿冶管理性质的城址四大类,其中采冶遗址4处,聚冶遗址95处,不明时代的冶炼遗址42处、城址4处。在阳新大路铺、大冶古塘垴和蟹子地三处聚冶遗址中,还发现了零星的石、陶质铸造模具及残铜片,时代为商周,应为冶铸兼备的作坊遗址。
根据调查所取得的遗址面积和堆积情况,141处矿冶遗址中分布面积大小不一,最大为铜绿山遗址,面积达2.5平方公里,最小为大冶大箕铺铁屎包冶炼遗址,面积仅79平方米。遗址中文化堆积层一般厚0.2—1米,最厚达2—4米。在41处不明时代的冶炼遗址中,有的炼渣厚度达10米,个别形成一个大山包,可见当时的冶炼规模是巨大的,如铜绿山遗址的铜炼渣初步估计达40万吨,估计提炼的红铜当在4万吨左右②。若将发现的冶铜遗址上的炼渣全部加起来进行定量分析,无论废渣重量,还是所提炼铜的重量,都是巨大的数字。这些都反映了以大冶为中心的黄石地区发达的古矿冶业恢宏的生产规模,是我国古代南方矿冶生产的主要基地。
黄石地区采矿遗址共发现4处,其中大冶市内3处,阳新县1处,采矿遗址附近发现有大量的炼渣和残炉块。此类遗址发现如此之少,冶炼遗址时代也有缺环,分析其成因,大概有三点:一是矿井和冶炼时代久远,古代露采或坑采的井口部分和冶炼炉体多经千百年自然破坏,有的坍塌,故未能保存。二是人为破坏,古井巷多地处富矿带,后期的人们在采掘生产中予以毁掉或填埋。如铜绿山遗址范围内的11处矿体中,发现大量的采矿遗迹,现仅保存Ⅶ号矿体,可见一斑。阳新港下采矿遗址经局部发掘后,交由生产企业继续开采,现己消失;经统计,解放以来调查发现的古矿冶遗址中,因建设需要就有14处已消失。三是一些古矿井、平巷、斜巷深埋于地下,故难以发现。在大冶铜山口铜铁矿、叶花香铜矿、丰山铜矿、新冶铜矿、石头咀铜铁矿、冯家山铜矿、东角山铜矿等皆发现了古矿井(俗称老窿)。据黄石博物馆专业人员观察,所出土的古木支护,多为榫接式方框支护,也有少数搭接式支护,两种支护形式完全同于铜绿山遗址发掘发现的同类品,并与铜绿山遗址时代相当。此外,在上述矿山的浅表层中,发现有文化层堆积,并包含有较多的商周时期陶片,器形有鼎、鬲、甗、豆、罐、盆、瓮等。其陶质陶色、纹饰、器形亦与铜绿山遗址所出的同类器基本一致③。
综观《黄石市域古矿冶遗址类别一览表》中89处先秦遗址上调查采集和发掘出土遗物,以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的生活残陶片为多见,分为软陶和硬陶两种,硬陶较少,不足1%;软质陶以夹砂为主,其次为泥质陶。陶色多不纯正,以红陶和各种褐陶为主;其次为橙黄陶、灰陶、灰黑陶,有少量的黑皮陶。器表装饰以绳纹和间断绳纹最为多见,其次为方格纹、弦纹、附加堆纹、镂孔、刻划纹、乳钉(泥饼)等。陶器类有鼎、鬲(小口鬲、鼎式鬲)、带把鬲、护耳甗、甑、杯、盉、斝、鬶、簋、大口尊、豆(分长方形镂孔圈足、细柄、假腹)、盘、盂、壶、钵、盆、罐、瓮、大口缸和器盖等。鬲足较多,包制,一般内窝较浅,大多为外侧无刻槽足(可分为锥足、截锥足、略近柱足)和少数外侧有刻槽(尖锥足、圆钝足、截锥足)的鬲足。甗均有附耳,可分为竖置外包耳,横置内贴耳两类;上腹较深,下腹较浅,束腰圜底,接三矮圆截锥足,足较矮,足跟面拍印有绳纹;承箅方式有两种,一种为束腰内壁贴一周突沿,另一种为等距贴三个泥突。罐的肩部多为鼓肩,少量斜肩和溜肩等。尤其是软陶刻槽足鬲、护耳鬶,长方形镂孔圈足豆等器形为组合的器物群,呈现历时性、平稳发展性,表明一种以铜矿资源为核心、矿冶业为纽带,使用独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