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女神时期佚诗文献价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郭沫若女神时期佚诗文献价值

郭沫若女神时期佚诗文献价值   摘要:郭沫若《女神》时期的诗歌佚作是我们完整认识诗人诗歌观念的重要文献。借助蔡震先生编辑的《及佚诗》,我们可以洞察他独特的诗歌新/旧评价,把握其探索新诗艺术的基本理想,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他“绝端的自由”的形式主张,最终重述一个更符合历史事实的郭沫若的诗歌观念或日“郭沫若诗学”。   关键词:郭沫若;《女神》时期;佚诗;文献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1)01-0098-04      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开端具有丰富的内容,不仅有众所周知的新诗,更有历史“久远”的旧体诗歌,不仅有因为结集《女神》而彪炳史册的知名篇什,也有同一时期创作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收入《女神》的“佚作”。作为中国新诗生成期的历史显示,多种多样的文学样式恰恰为我们全面理解和清晰把握历史的进程提供了可能,我们不仅需???深入认识结集的《女神》本身是什么样子,也有必要清理《女神》是如何结集而成的――在中国诗歌还可以有诸种形态、诸多可能的时刻,诗人郭沫若为什么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在这些选择的背后,又有着一个怎样的诗歌观念?   蔡震先生编辑的《及佚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读机会,我们可以借用他的概念――《女神》时期――来更为全面地把握当时郭沫若创作的整体,在整体(《女神》及佚诗)与局部(结集的《女神》)的细微关系中,更深入地理解郭沫若的诗歌观念和诗歌理想。对于郭沫若研究与中国新诗史研究而言,《女神》及佚诗可以说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它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郭沫若新诗探索的早期形态,而且对于我们重新检讨中国新诗的过去与现在也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新诗?旧诗?      郭沫若以《女神》的崭新之作闻名诗坛,但新诗与旧体诗歌的创作在他却几乎是并行的,而其诗歌修养中的旧体因素也格外引人注目。他少年时代的诗歌启蒙就是在古代诗歌中完成的,从少年时代到创作《女神》的青年时期,一直有旧体诗歌创作,蔡震先生编辑的《及佚诗》入选18题29首。作为中国新诗的创造者,郭沫若没有像胡适一样在文学的“死”、“活”宣布中抨击旧体文学写作,就如同他五四时期的文化观念超越了古/今、中/西的对立一样,他的诗歌观念也超越了新/旧的对立,而另外有自己的概念。这就是追求心灵的纯真表现:“我想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生底颤动,灵底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便是我们人类底欢乐的源泉,陶醉底美酿,慰安底天国。我每逢遇着这样的诗,无论是新体的或旧体的,今人的或古人的,我国的或外国的,我总恨不得连书带纸地把他吞了下去,我总恨不得连筋带骨地把他融了下去。”“在郭沫若的言谈中,这样的“好诗”跨越了古今中外,他常常无甚分别地畅谈着中国古代的诗人诗作,如同他对泰戈尔、惠特曼、歌德、席勒等人的激情赞赏一样。   但是,《女神》的编辑却完全抛弃了他那一时期的大量旧体诗作,这与同样尝试白话新诗而在《尝试集》中收录了大量旧体创作的胡适大相径庭。   如何理解这样的现象?或者说通过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怎样解释郭沫若的诗歌观念呢?   我以为其实问题并不复杂,在郭沫若追求纯真“好诗”的理想中已经包含了对固有诗歌传统的一种突破意愿。因为,所谓纯真的诗也就是“自然流露”的创作,按照这样一种“自然流露”的逻辑来说,追求“自然”,打破矫揉造作也就意味着要突破固有的种种束缚,因此自由的新诗便成无须论证的选择:“自由诗散文诗的建设也正是近代诗人不愿受一切的束缚,破除一切已成的形式,而专挹诗的神髓以便于其自然流露的一种表示。”“他人已成的形式是不可因袭的东西。他人已成的形式只是自己的监狱。”“诗的生成,如象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参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古人用他们的言辞表示他们的情怀,已成为古诗,今人用我们的言辞表示我们的生趣,便是新诗,再隔些年代,更会有新新诗出现了。”   郭沫若并不将旧体诗歌作为天然的创作排斥对象,但他的确是不愿重复前人的“已成的形式”,的确对旧体诗这种“已成的形式”中可能暗含的意义因袭有所警惕,在1920年1月18日致宗白华的信中,他以自己的三首旧体诗为例表达“人格”的忏悔,这三首诗分别是《寻死》、《夜哭》和《春寒》。《寻死》是“寒风冷我魂”、“痴心念家国”的孤寂,《夜哭》是“有家归未得,亲病年已老”的“感伤”,《春寒》是“儿病依怀抱”、“妻容如败草”的苦闷,但是在郭沫若基于纯真“好诗”的反思与忏悔当中,这种种的情绪都只能与堕落、懊恼、颓废等他所厌弃的境界相联系:“白华兄!我到底是个甚么样的‘人’,你恐怕还未十分知道呢。你说我有lyrical的天才,我自己却是不得而知。可是我自己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