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出仕为官原因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陶渊明出仕为官原因探析

陶渊明出仕为官原因探析   摘 要:本文分析了陶渊明走上仕途的原因,认为陶渊明不是因家贫而仕,而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怀着强烈的匡时济世的理想为官的。   关键词:陶渊明 仕 势 道      陶渊明从29岁开始出仕,从出仕到入仕,再从入仕到出仕……直到41岁归隐,十三年间经历了五次为官到弃官的过程,经历了一次次痛苦的煎熬历程。那么,是什么使陶渊明一次次的对官场失望之后,又一次次地走入官场呢?陶渊明出仕为官的原因是什么?      一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说: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这是陶渊明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最后一次为彭泽县令后挂冠归隐时的作品。诗人表明是因为自己家境贫寒,又不善于治生,供家养口,生活艰难才去做官的。论及陶渊明出仕为官的原因,传统的观点认为陶渊明出来做官不能排除的因素是稻粱之谋,生存的必须,认为他没有足够的家资为其隐居提供充实的物质条件,自然只好以其所学售与帝王家,换取必要的代耕之禄了。对于这种“以耕代禄”说,笔者不敢苟同。   陶潜所在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后,正是刘裕篡晋的时候。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弟妹都早死,留下侄儿靠他抚养,他自己又有五个儿子,似还有“弱女”。他在中年还遭遇了几次丧事,家道更加衰落,只能过着简单的生活,以致“冬无蕴葛,夏无瓢箪。”也许正因为此,才有观点认为他是因贫而仕。逯钦立在《陶渊明集》中认为,陶渊明真正守穷是在他50岁之后,也就是说,是在他忠于一朝一姓的伦理观念的影响下拒绝晋朝的下诏书征他当著作佐郎后才出现的上文所说的“冬无蕴葛,夏无瓢箪”的局面。他说:“他的出仕为宦,人们也一直认为是为贫而仕。实际上,从出仕到彭泽解职归来,他一直是有庐可居,有酒可饮,有饭可吃,有童仆可以使唤,算不得怎么穷。只不过青年时代,他这个贵族世家暂时无人为宦而已。”而且逯钦立还认为陶渊明的门生就是《咏贫士》诗答辩的对象。可见,逯钦立并不认为陶渊明是“为贫而仕”的。   陶渊明在41岁最后一次入仕前,家境并不像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所说的“?无储粟,生生所资”那样。从陶渊明的很多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多有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这种情趣是与物质上的充足分不开的。“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获储今。”(《和郭主簿二首》)正因为“园蔬有余”、“旧谷获储”,才能“游闲业”、“弄书琴”,才能为闲求息,因息得闲,时息时闲,载逸载欣。他还有一些田产和屋宅,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田园居》)还有田园桑林:“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以应阳”。(《杂诗》)他的田亩据诗文中可知有“南亩(畴)”、“西田”、“下??田”和“西畴”几处。而且,陶渊明要求不高,过着极为简单清苦的生活,并不追求食物的精美,衣着的华丽。他在《酬刘柴桑》诗中说:“新葵郁北牖,嘉穗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发远游。”诗人自己种植的新葵菜生长茂盛,田中的稻谷结穗丰满,因而心情畅快,生出了带着妻儿远游散心的意念。陶渊明还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教授门生、开展“讲习”活动。他在《感士不遇赋》序中说:“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表明他不定期地接收门生,传习知识。这样的讲习自然也有一定的收入补贴家用和饮酒之资。此外,他还不时地接受一些故旧亲朋的资助或馈赠,如颜延之路过陶渊明家乡时,就曾经送过二万钱给他。至于那些慕他的名来谒访他的崇拜者也间或向他赠送一些酒肉食物,像江州刺史王弘既请他去宴饮,又送过酒食给他。鲁迅在论隐士的文章中曾经说过:“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倘不然,朝砍柴,昼耕田,晚浇菜,夜织屦,又哪有吸烟品茗,吟诗作文的闲暇?”( 《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可见,那种认为陶渊明之多次出仕,不是热衷功名利禄,而是为家庭生计所迫,以禄代耕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二      笔者认为,陶渊明和许多封建文人一样,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的影响下,内心深处有着建功立业的追求和匡时济世的理想,这不仅是陶渊明在29岁初次为官的原因,更是在他一次次的与封建实力的冲突中及多次归隐后又数次出仕的原因。   这一点,我们首先可以从陶渊明所受的家庭影响上看出。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与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的母亲是当时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在《命子》一诗中反复向儿子们细数了祖先荣耀的家世和辉煌的业绩,还提出了“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的希望。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累世名德、功臣迭出的家世家风,不也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