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宁泥沙研究先驱.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钱宁泥沙研究先驱

钱宁泥沙研究先驱   人物简介:钱宁(1922~1986),浙江杭州人。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专家、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系,1948年获美国衣阿华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泥沙问题研究,倡导了高含沙水流运动机理研究,为我国河流动力学与地貌学相结合研究河床演变作出重要贡献。主持研究的“集中治理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区”成果,是治黄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先后著有具有很高理论及实用价值的《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学》两书。主编了《高含沙水流运动》。   钱宁教授是我国泥沙研究领域的先驱,也是国际上著名的泥沙专家。2012年12月4日,是钱宁教授诞辰90周年,有关部门在北京召开纪念座谈会,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水利部部长陈雷、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胡和平等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大家怀着崇敬之情,深切怀念这位为中国大江大河治理作出巨大贡献的水利科学家和教育家。   洋博士的泥沙梦   钱宁出生于1922年,1939年高中毕业后,钱宁报考了重庆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在大学里,教授们讲授黄河历史上的灾害给钱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20世纪40年代,研究黄河泥沙问题的权威竟是一位外国学者,这大大地激发出钱宁的责任感。为实现他“治理祖国江河”的梦想,1947年,钱宁远渡重洋,赴美留学。他先就读于美国衣阿华大学水利系,在流体力学权威亨特·劳斯教授的指导下获得了硕士学位;后又转柏克莱加州大学学习泥沙专业,从师于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之子、国际泥沙权威之一H·A·爱因斯坦教授。在小爱因斯坦的悉心培养下,他刻苦钻研,于1951年取得了博士学位。他们联名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有些结论被许多国家的泥沙学者所引用,他们提出的动床泥沙模拟试验方法被称作“爱因斯坦—钱宁方法”。小爱因斯坦夸赞说,钱宁是他最出色的学生。30岁刚刚出头的钱宁,初步奠定了他在国际泥沙界的学术地位。可是,这位青年学者深知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美国哪有含沙量像黄河这样多的河流,美国哪有急需治理的江河;而祖国河流泥沙问题严重,最需要去研究、去治理,所以早在加州大学泥沙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时,他就暗暗立下誓愿: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钱宁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怀揣着他的泥沙梦,克服重重困难,冲破阻力,于1955年6月回到了祖国。钱宁回国后于同年9月就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的研究员。为了实现他的泥沙梦,同年11月他就深入黄河一线现场考察,12月4日,在黄河秦厂水文站度过了33岁生日。他在日记中写道:“那天晚上,月华如洗,在床上仿佛依稀听到黄河涛声。想到自己终于来到了黄河之滨,今后也有可能为黄河做点工作,不禁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入眠。”从这时起,他就将自己的终生同世界上这条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连在了一起,为实现泥沙梦找到了用武之地。   钱宁的胸中装着一幅宏伟的蓝图,他要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黄河、长江,也热望着建设起一个世界一流的泥沙实验室,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泥沙研究队伍。他经常说,中国有那么多的泥沙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中国有那么众多的、各种类型的河流,而且在不少的河流上修建了水库,发生着剧烈而迅速的河床演变,为我们更快、更全面地掌握河床演变规律提供了客观基础;中国重视野外观测,像中国这样积蓄丰富、完整的泥沙观测资料在世界上还没有。他还说,有着像黄河这样河流的中国,理应在泥沙研究领域里走在世界的前列。1958年,随着三门峡工程的兴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钱宁受水利水电科学院的委派,带领河渠研究所郑州工作组与黄河水利委员会科研所协作,参加黄河下游研究组的领导工作。钱宁终于获得了亲自参加治理黄河的实践机会,从此,他与黄河、与泥沙更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正当他意气风发地努力拼搏,为探索解决三门峡工程和黄河流域的泥沙问题而奋斗之时,“文化大革命”风暴袭来。他被戴上了“反动学术权威”、“敌特嫌疑”的帽子,被关进“牛棚”,剥夺了工作的权利。不能再搞业务,不能继续自己最热爱的泥沙研究,他痛苦不堪。后来他被下放到水利部河南干校、山西忻县长达数年。“文化大革命”中期,修建中的葛洲坝枢纽被迫停工,重新审查泥沙问题。在周总理的过问下,1973年钱宁调到清华大学三门峡办学基地。在清华三门峡基地,钱宁指导师生修建起长达400多米的河道泥沙模型,研究葛洲坝水库回水变动区的泥沙冲淤情况和治理措施。当三门峡基地准备撤回北京时,他说服学校和教育部领导,在清华大学建立泥沙研究室,以适应今后国家急需的江河泥沙研究。同时,逐个与教师谈话,动员他们留在泥沙研究室工作。回校以后,他担任泥沙研究室主任,一面继续承担研究任务,一面组织教师学习,补充必要的知识,同时,征得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